国美内部一部分股东曾希望将黄光裕股权减持,注入上市公司
自“黄光裕事件”后,国美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人们关注。
近日,国美融资事件已经愈演愈烈,贝恩资本的迅速胜出,让人们始料不及。但无论以哪种方案出售国美的股权,黄氏家族的控股权仍牢牢在握,国美董事会的绝对话语权依旧被黄光裕的老部下掌控。
国美与贝恩的博弈条款未落实
6月6日,国美电器召开董事会,全票通过了由美国私募巨头贝恩资本注资国美电器。国美只是确定了外资投资者的身份,国美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最终敲定具体细节才能在上市公司进行公告。有消息称,如果一切顺利,本周就可以发布公告,最迟在下周内。
据悉,国美与贝恩达成初步协议,贝恩通过可转债和增发的方式,获得国美18%的股权。其一,贝恩资本以1.18港元的价格,购入国美电器15亿股的股权;其二,以国美电器原有的127.59亿股,每100股可配18股进行增发。
招商证券分析师杨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套方案成功后,贝恩将为国美提供32亿港元的资金,解决了国美财务危机。”
国美对资金的饥渴早在前任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出事之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前期频繁的资本运作,远远高出竞争对手的收购价格,获得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的股权,已经让国美现金流吃紧。”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表示,“32亿港元可以让国美即将要兑现的46亿元可转债歇一口气。”
国美与贝恩的谈判中,仅有一项尚未达成最终共识,黄光裕必须放弃配股权转给贝恩,这是双方的博弈所在。“国美与外资投资机构近半年的接触和谈判中,贝恩的融资价格最高并且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一位不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贝恩的进入仍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这与国美董事会的决策层初衷相吻合。
据悉,贝恩最终将获得一个非执行董事的席位,这和2006年初华平基金入股时是一样的。
出售方案引国美内部争议
一位银行投资人告诉记者,国美股东的共同需求是淡化黄光裕色彩,制造利好,寻求股市增值。但从目前来看,“黄光裕事件”还未尘埃落定,不利于上市公司复牌。
但是,贝恩融资后将成为国美电器第二大股东,黄光裕股权仅由35.5%稀释至30%左右,国美股东仍然保持了黄氏的绝对控股地位。
国美上市公司新闻发言人任大庆表示,黄光裕早已退出董事会,国美未来经营策略与谁做第一大股东并无关系。
“国美公司管理层席位的4名执行董事中,王俊洲、魏秋力具有黄光裕委托签字权,董事会的核心层目前均是黄光裕的老部下。”杨夏表示。
5月29日,国美电器发布公告,负责国美门店营运的副总裁孙一丁将于6月30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出任执行董事。目前,在国美的董事局架构中,大股东依然在执行董事中占据了4席,即王俊洲、魏秋立、伍健华和即将进入的孙一丁。
而就在确认贝恩资本进入国美的第二天,媒体有消息称陈晓辞职,《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国美电器,对方给予了否认。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出售20%股权的方式在国美内部一直存在分歧。一部分股东是希望将黄光裕股权减持,被外资财务投资者持有,通过增持或者是联合其他股东的方式成为国美管理层中持有国美股权最多的人,进一步向黄光裕家族施压,将减持资金注入上市公司或者以无息借贷的形式供上市公司使用。而另一部分国美高层则希望增发股票,向两到三个投资机构分散发售,资金直接进入上市公司运营,同时黄光裕和陈晓的股权集中度进一步被稀释,但黄光裕家族依然维持控股。
稳定核心团队扭亏
记者致电国美集团副总裁孙一丁,他表示,国美最核心的任务是稳定核心团队,使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自黄光裕事件之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国美电器内部就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包括以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何阳青在内的7人决策小组。而决策小组的头等大事,就是维稳和维持逾30万员工、逾千家门店、年销售逾千亿元的庞大国美电器航母的正常运转。对外方面,尽量淡化黄光裕的个人消息,强调公司一切运营正常。
而紧接着,苏宁电器便开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成熟型零售管理人才1500人,直指中高层。
这被当时媒体称做“挖墙脚”的行为,并没有让国美人员军心大乱。“从一系列紧急发生的事件来看,国美中高层还是很团结的。”一位苏宁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国美电器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约98.01亿元,实现净利润约3.22亿元,综合毛利率上升约0.44个百分点。
“国美第一季度业绩好于预期,并实现盈利。这也是贝恩与国美在谈判中做出较大让步的原因。”杨夏表示。
何阳青曾明确向记者表示,国美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门店,提高单店效益。关闭 100家经营效率不高和亏损的门店。以优质为前提,再开100家新门店。而截至目前,国美已经将净门店减少到43家,并在全国统一了门店的V1形象。
国信证券零售分析师胡鸿轲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判断贝恩与国美之间的收购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收购后的整合效果。国美最终是否能化险为夷,最终还是取决于国美管理层所制定的企业战略。
(责任编辑:冰山)国美内部一部分股东曾希望将黄光裕股权减持,注入上市公司
自“黄光裕事件”后,国美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人们关注。
近日,国美融资事件已经愈演愈烈,贝恩资本的迅速胜出,让人们始料不及。但无论以哪种方案出售国美的股权,黄氏家族的控股权仍牢牢在握,国美董事会的绝对话语权依旧被黄光裕的老部下掌控。
国美与贝恩的博弈条款未落实
6月6日,国美电器召开董事会,全票通过了由美国私募巨头贝恩资本注资国美电器。国美只是确定了外资投资者的身份,国美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最终敲定具体细节才能在上市公司进行公告。有消息称,如果一切顺利,本周就可以发布公告,最迟在下周内。
据悉,国美与贝恩达成初步协议,贝恩通过可转债和增发的方式,获得国美18%的股权。其一,贝恩资本以1.18港元的价格,购入国美电器15亿股的股权;其二,以国美电器原有的127.59亿股,每100股可配18股进行增发。
招商证券分析师杨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套方案成功后,贝恩将为国美提供32亿港元的资金,解决了国美财务危机。”
国美对资金的饥渴早在前任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出事之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前期频繁的资本运作,远远高出竞争对手的收购价格,获得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的股权,已经让国美现金流吃紧。”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表示,“32亿港元可以让国美即将要兑现的46亿元可转债歇一口气。”
国美与贝恩的谈判中,仅有一项尚未达成最终共识,黄光裕必须放弃配股权转给贝恩,这是双方的博弈所在。“国美与外资投资机构近半年的接触和谈判中,贝恩的融资价格最高并且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一位不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贝恩的进入仍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这与国美董事会的决策层初衷相吻合。
据悉,贝恩最终将获得一个非执行董事的席位,这和2006年初华平基金入股时是一样的。
出售方案引国美内部争议
一位银行投资人告诉记者,国美股东的共同需求是淡化黄光裕色彩,制造利好,寻求股市增值。但从目前来看,“黄光裕事件”还未尘埃落定,不利于上市公司复牌。
但是,贝恩融资后将成为国美电器第二大股东,黄光裕股权仅由35.5%稀释至30%左右,国美股东仍然保持了黄氏的绝对控股地位。
国美上市公司新闻发言人任大庆表示,黄光裕早已退出董事会,国美未来经营策略与谁做第一大股东并无关系。
“国美公司管理层席位的4名执行董事中,王俊洲、魏秋力具有黄光裕委托签字权,董事会的核心层目前均是黄光裕的老部下。”杨夏表示。
5月29日,国美电器发布公告,负责国美门店营运的副总裁孙一丁将于6月30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出任执行董事。目前,在国美的董事局架构中,大股东依然在执行董事中占据了4席,即王俊洲、魏秋立、伍健华和即将进入的孙一丁。
而就在确认贝恩资本进入国美的第二天,媒体有消息称陈晓辞职,《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国美电器,对方给予了否认。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出售20%股权的方式在国美内部一直存在分歧。一部分股东是希望将黄光裕股权减持,被外资财务投资者持有,通过增持或者是联合其他股东的方式成为国美管理层中持有国美股权最多的人,进一步向黄光裕家族施压,将减持资金注入上市公司或者以无息借贷的形式供上市公司使用。而另一部分国美高层则希望增发股票,向两到三个投资机构分散发售,资金直接进入上市公司运营,同时黄光裕和陈晓的股权集中度进一步被稀释,但黄光裕家族依然维持控股。
稳定核心团队扭亏
记者致电国美集团副总裁孙一丁,他表示,国美最核心的任务是稳定核心团队,使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自黄光裕事件之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国美电器内部就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包括以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何阳青在内的7人决策小组。而决策小组的头等大事,就是维稳和维持逾30万员工、逾千家门店、年销售逾千亿元的庞大国美电器航母的正常运转。对外方面,尽量淡化黄光裕的个人消息,强调公司一切运营正常。
而紧接着,苏宁电器便开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成熟型零售管理人才1500人,直指中高层。
这被当时媒体称做“挖墙脚”的行为,并没有让国美人员军心大乱。“从一系列紧急发生的事件来看,国美中高层还是很团结的。”一位苏宁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国美电器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约98.01亿元,实现净利润约3.22亿元,综合毛利率上升约0.44个百分点。
“国美第一季度业绩好于预期,并实现盈利。这也是贝恩与国美在谈判中做出较大让步的原因。”杨夏表示。
何阳青曾明确向记者表示,国美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门店,提高单店效益。关闭 100家经营效率不高和亏损的门店。以优质为前提,再开100家新门店。而截至目前,国美已经将净门店减少到43家,并在全国统一了门店的V1形象。
国信证券零售分析师胡鸿轲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判断贝恩与国美之间的收购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收购后的整合效果。国美最终是否能化险为夷,最终还是取决于国美管理层所制定的企业战略。
(责任编辑:冰山)国美内部一部分股东曾希望将黄光裕股权减持,注入上市公司
自“黄光裕事件”后,国美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人们关注。
近日,国美融资事件已经愈演愈烈,贝恩资本的迅速胜出,让人们始料不及。但无论以哪种方案出售国美的股权,黄氏家族的控股权仍牢牢在握,国美董事会的绝对话语权依旧被黄光裕的老部下掌控。
国美与贝恩
的博弈条款未落实
6月6日,国美电器召开董事会,全票通过了由美国私募巨头贝恩资本注资国美电器。国美只是确定了外资投资者的身份,国美内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最终敲定具体细节才能在上市公司进行公告。有消息称,如果一切顺利,本周就可以发布公告,最迟在下周内。
据悉,国美与贝恩达成初步协议,贝恩通过可转债和增发的方式,获得国美18%的股权。其一,贝恩资本以1.18港元的价格,购入国美电器15亿股的股权;其二,以国美电器原有的127.59亿股,每100股可配18股进行增发。
招商证券分析师杨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套方案成功后,贝恩将为国美提供32亿港元的资金,解决了国美财务危机。”
国美对资金的饥渴早在前任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出事之前就已经显露无遗。
“前期频繁的资本运作,远远高出竞争对手的收购价格,获得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的股权,已经让国美现金流吃紧。”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表示,“32亿港元可以让国美即将要兑现的46亿元可转债歇一口气。”
国美与贝恩的谈判中,仅有一项尚未达成最终共识,黄光裕必须放弃配股权转给贝恩,这是双方的博弈所在。“国美与外资投资机构近半年的接触和谈判中,贝恩的融资价格最高并且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一位不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贝恩的进入仍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这与国美董事会的决策层初衷相吻合。
据悉,贝恩最终将获得一个非执行董事的席位,这和2006年初华平基金入股时是一样的。
出售方案引国美内部争议
一位银行投资人告诉记者,国美股东的共同需求是淡化黄光裕色彩,制造利好,寻求股市增值。但从目前来看,“黄光裕事件”还未尘埃落定,不利于上市公司复牌。
但是,贝恩融资后将成为国美电器第二大股东,黄光裕股权仅由35.5%稀释至30%左右,国美股东仍然保持了黄氏的绝对控股地位。
国美上市公司新闻发言人任大庆表示,黄光裕早已退出董事会,国美未来经营策略与谁做第一大股东并无关系。
“国美公司管理层席位的4名执行董事中,王俊洲、魏秋力具有黄光裕委托签字权,董事会的核心层目前均是黄光裕的老部下。”杨夏表示。
5月29日,国美电器发布公告,负责国美门店营运的副总裁孙一丁将于6月30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出任执行董事。目前,在国美的董事局架构中,大股东依然在执行董事中占据了4席,即王俊洲、魏秋立、伍健华和即将进入的孙一丁。
而就在确认贝恩资本进入国美的第二天,媒体有消息称陈晓辞职,《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国美电器,对方给予了否认。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出售20%股权的方式在国美内部一直存在分歧。一部分股东是希望将黄光裕股权减持,被外资财务投资者持有,通过增持或者是联合其他股东的方式成为国美管理层中持有国美股权最多的人,进一步向黄光裕家族施压,将减持资金注入上市公司或者以无息借贷的形式供上市公司使用。而另一部分国美高层则希望增发股票,向两到三个投资机构分散发售,资金直接进入上市公司运营,同时黄光裕和陈晓的股权集中度进一步被稀释,但黄光裕家族依然维持控股。
稳定核心团队扭亏
记者致电国美集团副总裁孙一丁,他表示,国美最核心的任务是稳定核心团队,使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自黄光裕事件之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国美电器内部就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包括以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何阳青在内的7人决策小组。而决策小组的头等大事,就是维稳和维持逾30万员工、逾千家门店、年销售逾千亿元的庞大国美电器航母的正常运转。对外方面,尽量淡化黄光裕的个人消息,强调公司一切运营正常。
而紧接着,苏宁电器便开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成熟型零售管理人才1500人,直指中高层。
这被当时媒体称做“挖墙脚”的行为,并没有让国美人员军心大乱。“从一系列紧急发生的事件来看,国美中高层还是很团结的。”一位苏宁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国美电器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约98.01亿元,实现净利润约3.22亿元,综合毛利率上升约0.44个百分点。
“国美第一季度业绩好于预期,并实现盈利。这也是贝恩与国美在谈判中做出较大让步的原因。”杨夏表示。
何阳青曾明确向记者表示,国美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门店,提高单店效益。关闭 100家经营效率不高和亏损的门店。以优质为前提,再开100家新门店。而截至目前,国美已经将净门店减少到43家,并在全国统一了门店的V1形象。
国信证券零售分析师胡鸿轲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判断贝恩与国美之间的收购能否成功,关键还要看收购后的整合效果。国美最终是否能化险为夷,最终还是取决于国美管理层所制定的企业战略。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