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前有AIG旗下友邦中国业务被售,后有纽约人寿从中国全面撤资。
4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海尔纽约人寿总部相关人士处证实,这家在中国寿险市场经营了7年的合资寿险公司,其外方股东美国纽约人寿,已经有意将所持有的50%股权,转让给中方股东海尔集团,这一消息此前虽已经媒体“捅出”,但正式对外宣布,还需要保监会的批准。
“外资保险巨头从合资公司撤资,这不是第一家。去年,加拿大宏利金融、荷兰的ING集团都已经从各自的合资寿险公司中全数退出,还有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也有意加大减持交银康联的股权。但是像纽约人寿如此干脆地退出中国市场的例子还是第一回。但外资股东撤资已成为群体性行为,这是不争的事实。”4月7日,上海一保险业资深人士受访时称。
海尔集团或独担
记者从海尔纽约人寿内部了解到,此前担任该公司总裁的赵晓夏已在今年年初从公司离职。此外,在海尔纽约人寿的高管队伍中,除CFO、CAO等个别职务外,代表外资股东身影的高管已经鲜见。据了解,关于股权变更意向,股东双方已经签署了保密协议,不便对外透露。
“纽约人寿一旦撤资,海尔集团势必要独担这家寿险公司未来的经营,即使海尔要寻找新的合作方,在目前外资股东纷纷撤退、中资银行大举进军保险业的大背景下,也只可能在国内寻找接盘者。”4月8日,上述保险业人士表示。
对于纽约人寿缘何在经营了7年之后选择和中方股东“分手”,有媒体报道分析是海尔集团说服了外资股东全面撤出,原因是纽约人寿在合资寿险公司身上看不到盈利的前景,海尔集团也十分不满目前的经营状况。
“当初也是海尔集团说服纽约人寿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前者最大的优势是其在国内拥有超过5000万家电用户,这是纽约人寿动心的最大原因。以经营无方为理由让外方主动退出,似乎并不是最合适的理由。”海尔纽约人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如是说。
不过,在双方合作的7年间,海尔纽约人寿的经营业绩一直不见起色也是事实。根据公司资料显示,在2009年,海尔纽约人寿的保费收入为4.58亿元,在所有合资寿险公司中排名靠后,而其2008年的保费是4.22亿元,一年的保费仅增长了3000万元。截至去年,海尔纽约人寿在国内也只开设了五家分公司,最后一家湖北分公司还是在2007年才设立的,整整两年海尔纽约人寿停止了机构铺设。
“无论对于中方的海尔集团还是外方的纽约人寿而言,5000万的家电用户会是很好的潜在客户,在海尔纽约人寿过去经营的7年中,并没有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这位管理层人士表示。
群体性撤资“上海样本”
纽约人寿撤出中国市场,并非孤案。作为合资寿险集中地的上海,无论是外方全面撤出还是部分撤资,都能在上海找到样本,中外方之间的股权更迭已经成为上海保险市场不断上演的“折子戏”,其折射出来的正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合资寿险公司多年来经营举步不前的窘境。
在中国保监会公布的去年全年保费收入的数据中,记者发现,在将近60家的人身险公司中,合资寿险公司约占40%,但是其保费规模却占比不到5%,而在今年前两个月,合资寿险公司保费只占所有人身险保费的4.6%。
海尔纽约人寿今年前两个月保费为6135.87万元,只占合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的0.56%,仅中意人寿一家的保费就达到20.32亿,占比为29.7%。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对此分析称,外资股东减持或抛售在合资公司的股份,有政策层对合资保险公司限制上的原因,也有对盈利预期更高的因素,投资保险业七八年都不盈利,合资双方的摩擦会很大,此前光大永明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合资公司的股权均出现变动,与其经营业绩不无相关。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某种程度上,海尔较为强势,对外方不是很认可,双方对市场的认知情况不同,也是导致分手的原因,“事实上,中国近年来的保险业发展迅猛,但外资保险并非如此,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并没有完全市场化。”
“不过,并非所有的外资巨头都有退出中国市场的打算,在合资寿险公司也有经营得不错的保险公司,如加拿大宏利金融,其在中国的寿险业务一直在稳步前进,而瑞士的苏黎世保险在新华人寿上的投资也是赚了不少。”4月9日,一位中资寿险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