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全球首席内容官、《商业周刊》董事长贝诺曼对传统媒体的出路,所受威胁,以及对 “内容为王”说法的独到见解
新闻集团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去年彭博社对老牌商业杂志《商业周刊》的收购再次成为行业焦点,关于传统媒体的唱衰论似乎已无需论证。不过,像任何收购一样,最终结果依赖于有效的整合过程。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全球绿色经济峰会上,彭博社全球首席内容官、《商业周刊》董事长贝诺曼(Norm Pearlstine)对本刊独家谈及双方在并购后的联动作用:以《商业周刊》的读者群为基础,推广彭博社的产品。当然,除了两家媒体的整合,这位曾在时代集团任总编多年的传统媒体权威也对传统媒体的出路,所受威胁,以及对 “内容为王”的说法表达了独到见解。
收购以来,《商业周刊》做出了哪些改变?双方的整合进行到了什么地步?彭博收购之后对周刊进行了一定的改变,社论的内容增加了20%,同时所用纸张从28磅变成了34镑,现在纸张更好了,能给读者更好的体验。现在版式的设计能容纳更多内容。另外在网站上,除了原有的美联社新闻,彭博的资讯可以加进去,今后这会成为非常吸引人的方面。
对我们双方而言,主要有四点益处:首先是资源共享。彭博本来在全球各地有采编团队。现在可以把各种媒体资源,跟《商业周刊》共享。我们有很多记者和编辑可以为周刊服务,这样一来人员大量减少,利于控制成本。
第二点是双方进行交叉的市场营销。《商业周刊》不再是独立的杂志,彭博旗下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站、电视等可以和《商业周刊》一起做宣传;另外,我们对彭博网站也在投入,我们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希望可以进一步体提升周刊本身的价值;第四是现在的《商业周刊》逐步变成《彭博商业周刊》,《商业周刊》在全球拥有90万个版本,读者群庞大,借此可以更好地推广彭博旗下的各式产品和服务,包括针对专业投资人的产品服务。
如何看待像《纽约时报》等媒体将不断采用网上内容收费的模式?免费时代已经过去了吗?我觉得每个媒体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但要让读者埋单,最重要的是提供吸引人的内容。
《纽约时报》是特有的计量收费方式,无论是计量还是整体收费的方式,最大的挑战仍是内容是否独到、深入,引起阅读兴趣。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的内容,读者是不愿意埋单的。现在网上也有很多文章,搜索引擎也非常强大,而且社交网站也在改变传统媒体的定义,这迫使传统媒体提供更加独到的内容。
这么说来,你还是信奉“内容为王”?这个口号还是不要多提,讲得太多反而有点不太准确。因为对一些人来说这是指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内容其实需要有更好的传播渠道。比如很多人认为iPad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我自己也经常用它阅读,我很喜欢背光屏,我以前是用Kindle,现在不用了。所以内容为王有两个含义,看你怎么理解了。
彭博这样的资讯提供商会感受到来自社交网站、微博的威胁么?这个问题我们也要以辩证角度看,10年前谈微博,很多人会忽视它。那时的互联网行业,雅虎处在风口浪尖,谷比尔·盖茨认为诞生3年的谷歌引擎无关紧要。现在,整个环境有很大变化,究竟微博会不会作为一个媒体,取代彭博?我没有办法回答。
我只能说,这样一些新的事物会带来挑战和机会。我觉得微博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字数限制,只能写140个字;而优势在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会比专业媒体快一点,但它不能给出全篇的新闻报道,且缺乏编辑把关。
通过微博,你可以了解事件进度,但究竟背后有什么意义,事情本身是真、是假,微博都不能告诉你。我倒觉得作为市场营销,微博是很好的手段,而不是作为新闻传播的手段。很多信息是没有过滤的,这可能也是Twitter和facebook最大的问题。在新闻性上比较强,但在编辑力度上,包括新闻本身的价值上和可靠程度上还是不够的。
(责任编辑: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