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黄海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经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鸭绿江
鸭绿江(朝鲜文:압록강, Amnokkang)古称坝水,汉称为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因其水色青绿、恰如鸭头而得名。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先后流经吉林省、辽宁省的长白、集安、宽甸、丹东(此段约300公里。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等地,向南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沟附近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6.19万平方千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09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中朝边境上的鸭绿江,水流不多。夏天水深,不到半腿,冬天结冰后,可以横过。所以这条江,也成为了朝鲜难民避难到中国大陆的首选之路。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中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侵朝美军飞机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第一桥被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四孔残桥保留至今,被称为“鸭绿江断桥”,习惯称为“断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鸭绿江断桥是1993年修复开发的战争遗迹型旅游景点,曾一度命名为“鸭绿江端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意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紫铜巨扁上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为迟浩田题写。断桥上的成千上万处弹痕,至今遗留宛然,成为抗美援朝的见证。2006年5月份国务院公布鸭绿江断桥被核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铭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现在,鸭绿江断桥是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桥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桥头飞翔的群群白鸽,把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令人深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