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身人面像(又译“斯芬克斯” sphinx)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遗迹。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面部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即国王)海夫拉的脸型。相传公元前2611年,海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海夫拉金字塔工程时,吩咐为自己雕凿石像。工匠别出心裁地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称呼它。
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现已归还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损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历经40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现已痼疾缠身,千疮百孔,颈部、胸部腐蚀的尤其厉害。1981年10月,石像左后腿塌方,形成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右肩上掉下两块巨石,其中一块重达2000公斤。
从地狱钻出的杀手
1998年7月的一天,游人们正在吉萨的狮身人面像前拍照留影,惊叹古埃及文明的不可思议。3000多年前的人类,凭着当时的技术手段,竟然能建造出这样一尊庞大而又奇特的塑像。
人们一面看着它,一面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古埃及人是出于何种目的,基于何种信仰才建造了这样一个人头、狮身、牛尾、鹫翅的合体怪兽呢?
就在这时,从一辆急驶而至的卡车上跳下了一群手持卡宾枪的男人,随着一阵密急的扫射,游人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便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
一阵硝烟过后,这里已俨然变成了地狱。四处血迹斑斑,完全没有了刚才还弥漫在空气中的浪漫和快乐。
这群歹徒在警车赶来之前就登上卡车,仓皇逃跑了,只给人们留下一段充满血腥的恐怖记忆和一个恶梦般的故事。
警察署立即着手调查这起暴力事件的肇事者。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仍然一无所获,仿佛这群杀手是从地狱中钻出来的一般。
从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死者来自世界各地,并没有特别反对某些国家或组织的迹象。
特别奇怪的是,每个死者都被歹徒们剜去了右眼,似乎在给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他们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狮身人面像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会给这些无辜的游人带来如此惨烈的杀身之祸呢?狮身人面像本身的存在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
哈尔夫教授的发现
40年前,一位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美国地质学家让哈尔夫教授突然对几张狮身人面像的照片产生出浓厚的兴趣。
在这座狮身人面像的表面,有许多很深的沟壑,它们全都横行排列,一层层密存在狮身人面像的表面,使这座古老的石雕显得更加苍老和神秘。
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奇特的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古埃及地区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沙漠风暴使狮身人面像受到了风化。
一直以来,无论是正统的古埃及学研究者,还是到此来作过实地考察的各类专家,都对这一解释深信不疑。而且谁也没有怀疑过建造这一石像的真实目的。
更令人吃惊的是,对于为什么采用人头、狮身、牛尾、鹫翅这种奇特的合体方式,没有人能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让哈尔夫教授不是一个古埃及学家,甚至对考古学也一窍不通。让他感兴趣的,是密存在狮身人面像表面的沟壑。
哈尔夫教授久久地凝视着这张照片,最后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些沟壑是因雨水冲涮而形成的!”
作为气象地质学的研究专家,哈尔夫教授在侵蚀和风化的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即便如此,他仍然被自己所下的这一结论惊呆了。
哈尔夫教授决定亲自前往实地进行考察。他带着几名助手迅速飞往狮身人面像所在地———埃及最著名的观光区吉萨。那里不仅有狮身人面像,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群落等一系列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全盛时期留下来的大量古代遗迹,经过一系列细致而严谨的考察和取样分析,哈尔夫教授最终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立即向世人宣布,狮身人面像上面的沟壑是因雨水冲涮而形成的,而绝非如传统的考古学者们认为的那样,是因风沙侵蚀而形成。
当哈尔夫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当年的世界学术年刊上后,立即招致了大批古埃及学者的强烈不满,许多研究者对此一片哗然。
古埃及学者们强调:在哈夫拉王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埃及的气候已十分干燥,不可能有终年丰富的降雨,更不可能有雨水侵蚀石像的现象发生。而且,对于一个对古埃及学一无所知的人而言,他的任何关于狮身人面像的论证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
面对这些汹涌而至的责难和不理解,哈尔夫教授心情平静,因为他已经对此有所预料。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因为这是一名学者本着严肃的态度向“权威”发出的科学的挑战。
他说:“我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请你们也科学地对待我的发现。”
但事与愿违,哈尔夫教授的请求被人们晾在一边不予理睬。在一片非难声中,教授痛苦极了,最后导致精神失常而十分伤心地在郁闷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类共有的记忆
吉萨惨案的发生,让世人再次把目光转到了狮身人面像身上。我们突然发现,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雕像竟然还有着那么多我们尚未完全知晓的秘密,如果按照让哈尔夫教授的见解,这座狮身人面像应该修建于北非大陆到处都有茂密的热带雨林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按照地质年代推测,古埃及第三王朝还不曾诞生。
也就是说,这座雕像并非古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卡夫拉王为显示自己的功绩所修建,而是有人假托他的名义所散布的谣言。因为在此之前,狮身人面像就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了。
这样的推论也许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但那时的人们,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为了向后人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才建造了这尊庞然大物呢?
几乎所有关注这一事态的研究者们,都迫不及待地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了吉萨高地。
也许这时人们才回想起了让哈尔夫教授曾经作过的努力和令人同情的遭遇。如果我们早在那时就不再固步自封、鼠目寸光,就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接纳哈尔夫教授的研究成果的话,我们对古埃及的研究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甚至可以亳不夸张地说,我们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探索,也绝对不会如今天这样浮躁和无所适从。
我们开始探索,希望没有漏过任何一个可资研究分析的线索,从金字塔到狮身人面像,从法老的墓地到雅典娜神殿……我们发现,在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墓地、石碑、雕塑、器皿、装饰、绘画……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之为“斯芬克斯”的古怪图案,它们无一例外地均为人兽合体,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
也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斯芬克斯现象”或“斯芬克斯文化”。
这种现象或文化似乎带着一种蔓延的趋势,从古到今,从内向外。
在南美洛基山、在大和民族繁衍生息的日本岛、在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那些寺庙里,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类似于人兽合体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作为一种带有某种神力象征的圣兽出现,它们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能够医治或者复活人类中的英雄,甚至可以直接降临人间,以拯救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人类社会……
也许,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这种斯芬克斯正是人类共有的记忆?也即是说,万物同源,我们人类也曾经拥有过对另一种精神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存在于我们记忆的深处,从远古走来,在某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它将再一次以生命的形象突然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也许,我们不应该再在历史的旅途中踯躅不前了,而应该迈开大步,大胆地去探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