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版《水浒》271回中在讲到云中节度使韩存保兵败被解回京等候发落时曾有韩存保的叔叔太师韩忠彦找蔡京为侄子求情一节。田老说:“太师这个官是什么样的官呢?在西周年代始建,太师,那个时候是武官的最高领导人,最大的武官,所以《封神演义》里有闻太师,那时的太师是这个概念。后来到了周末这个官职就废弃了,到了汉初又兴建起来,兴建起来以后,和原来那个内涵就不一样了,当时有太师、太傅、太保,号称三公,这个三公就说明是朝中比较高级的职务,但是这种职务本身并没有实权,而是这个职务标明着一个人的地位。另有一种对太师的解释就是教过太子的人叫太子太师,那么韩忠彦就是。”
那么,太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中国历代官制演变之方式》注曰:“殷周并有太师太傅太保之官,皆为实官而非虚衔。西汉而后,此三官之地位最高,惟常有其名而不备其人,类以为加官或赠官,甚少实居其位者。间并其名亦废之。沿及清末犹存此三官之名,而固久已为虚衔矣。”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田老对太师的第一种讲法的大概意思是基本属实的。不过,在具体的细节上似乎也略有出入,这主要是在“三公”的问题上,且看下面一段——
“古之三公本指太师太傅太保而言。汉因秦制以丞相太尉为二公,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遂冒三公之名,亦称三司。地位尊崇,本皆实官也。及至隋代,此三官亦不备置,无其人则阙。初犹有府僚,寻皆省去。沿及唐宋,此三官遂亦仅为加官赠官而成虚衔。至元以后,并此虚衔亦无之矣。”《宋史职官志》中则记载,“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又有“政和二年,京落致仕,依前太师,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诏:‘以太师、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为三师,古无此称,合依三代为三公,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罢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亦称三少,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任真相。”
这些基本说明了三公的确是虚衔,但后期的三公已经跟太师没什么关系了,田老没有说明这一点,但还不是错误,仅仅是没有细说而已。
至于田老对于太师的第二个解释,就不是太正确了。从田老的口气来理解,大概太师可以算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因为田老此前介绍韩忠彦时曾说“徽宗当年曾经跟韩忠彦学习过”。对于这一点,《宋史》中并无记载,而且太师与太子太师也并非同一个官衔,蔡京就曾经先后被封太师和太子太师的头衔。“其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诸官,亦高官也,设置较晚,而变为虚衔则同。”这里面也提到了太子太师,基本就是太子之师的意思,但前文刚刚提到“沿及清末犹存此三官之名”,也就是说直到清朝,太师和太子太师是共存的,两者并非同一官职。
再看——
《水浒》原著第79回说“忠彦乃是国老太师,朝廷官员,都有出他门下”。这里提到的是“国老太师”,这是一个官职还是两个官职呢?严格意义上说,都不是。《礼记王制》中记载“夏后氏养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觉察,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老胶,养庶老于虞庠”。这段话讲述的是退休高官的待遇,国老是卿大夫以上高级退休官员,庶老则是大夫以下级别的。
因此,国老太师其实就是已经退休的太师,在商周时官位尚只能世袭而70则退,宋代则更是“人走茶凉”。《水浒》原著第12回首次介绍梁中书时曾特意指出他的岳父蔡京是“当朝太师”,可以看出,按照施耐庵的说法,韩忠彦应该是蔡京之前的宋朝太师。
但是这么一来,太师岂不成了很有实权的官职?在历史上,韩忠彦和蔡京的确都算的上手握重权之人。这和太师是虚职之说不就成了矛盾吗?
矛盾的制造者原来是施耐庵!据《宋史》记载,蔡京在类似的官衔上曾有一系列的变化“进太师”、“贬太子少保”、“复太子少师”、“复太子太师”、“复太师”,但是这些如前文所说,都只不过是“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施耐庵却没有指出这一点。当然他写书的时候大概以为大家都懂,或许那时候“太师”这种加封的名号比实际的官位更显得体面?那么我们姑且在蔡京的“太师”问题上原谅施耐庵。
不过,韩忠彦的问题就不能原谅了。他在徽宗时代最大做到尚书左丞,这个位置原本是属于蔡京的弟弟蔡卞的,徽宗初上任时,蔡氏兄弟被打击让权,蔡卞被逼辞职,蔡京也被贬。至于韩忠彦,“夏四月……甲辰,以韩忠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后他更是一步步高升直至尚书左丞,但他的官运到此为止,并没有混上太师的头衔,“三公自国初以来,未尝备官。独宣和末,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计也”,这18人的名字中并没有韩忠彦,看来施耐庵在韩忠彦的“太师”这一点上是搞错了。
其实,评书里的太师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人大多存在,但实际上并没能当上太师。因为太师实实在在是极大的荣誉!《宋史》云:“若太师则为异数……虽太傅王旦、司徒吕夷简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宰相是宋朝最大的实权官衔,但即使做了20年的宰相,也只能得到一个排名第二的太尉头衔(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至宋加重,遂太尉居太傅之上),由此可见太师的难得。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到底北宋有谁曾获“太师”殊荣——只有蔡京、童贯、郑绅三人!最多再算上死后才被追封上太师头衔的文彦博,也不过四人而已,他们都曾很有权,一般也只有有权的人才能被封太师。不过还是那句“固久已为虚衔矣”,当蔡京们真正挥动手中的权力大棒时,靠的却不是“太师”的光荣称号。
太师通常是指皇帝做太子时先皇公告天下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