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老年间,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传说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要降临人间超度有缘者,因此庙会期间以出售香烛纸箔神像最多,其次是各种食品、儿童玩具等,日用百货为数不多。会期还有各处民间花会狮子、高跷、旱船都来进香表演,锣鼓不断,热闹异常。
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就是骑小毛驴。1987年起,在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上又恢复了骑小毛驴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没有白云
据《北平庙宇通检》载:白云观系唐天长观故墟。金正隆五年 (公元一一六零年)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一一六七年)敕命重修,命户部尚书张仲愈督办,历时四载,其规模比以前更加弘大,主要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工程于大定十四年(一一七四年)三月落成,观内举行三昼夜的盛大道场。金世宗皇帝与太子都亲临前来观礼,并请著名道士阎德源任主持,开坛说戒,道教丛林传戒制度从此开始。同年改天长观为十方大天长观。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著名道士孙道明住持十方大天长观事,曾于此编修《大金玄都宝藏》。
金章宗泰和三年 (公元1203)十二月又改“十方大天长观”为“太极宫”。明昌元年(公元1190)在宫东下院修瑞圣殿,奉祀金章宗母亲本命丁卯之神,即今元辰殿。
元初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弟子丘处机 (丘长春),公元一二二四年,入居太极宫,当时太极宫因连年兵火,殿宇均已残破,丘长春与弟子兴工修葺,三年后,(一二二六)宫殿焕然一新公元一二二七年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此时系白云观最兴盛之期。
公元一二二七年长春真人羽化,其弟子尹清和等于长春宫东建下院——白云观,又建处顺堂安置丘真人仙柩。
白云观山门建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年),“敕建白云观“的匾额是当时名家书写的,敕建之意是奉皇帝的谕旨拨款修建的。山门的建筑大半为石筑,顶上屋脊和挑檐都是采用石头砌成的。石壁上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及传说典故:“三猴不见面,铁打白云观,有门无人走,倒坐南极殿”。前者是指山门旁雕刻有一只小猴,据老北京的传说,以前来白云观逛庙的游客和信教群众为了祈求神灵感应。都要用手抚摸石猴,其意思即四季吉祥如意,其他三猴在观内不同的地方。
道教以每年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出巡的日子,巡视考察众生,(为善作恶,祸福等)。道教宫观在这一天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的御驾,当天晚上到了子时举行接驾仪式,十分庄严隆重。
正月初九日是玉皇大帝圣诞,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兩顺,山门鼎盛,香火绵延,香火芬芳,道法兴隆。
老律堂:建于明景泰七年 (公元一四五六),原名七真殿,是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重要殿堂,因全真龙门派历代律师均在此传戒说法,所以后来改名为“老律堂”。 殿前的铜骡,原本市东岳庙文昌阁之文物。据传说是清康熙南下时的坐骑,因它为清帝治国安邦立下了赫赫功勋,康熙皇帝为了纪念它,便命人铸造这一铜骡。长期以来,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说它有祛病免灾之能,只要头疼摸头,肚疼摸腹,病即可愈。
四御殿:建于明宣德年间,供奉天上神界的四位大帝,像前设经坛,上面摆置有做道场用的法器,经书。每逢祖师圣诞节日,观内都要在此举办隆重道场,重要诞节有: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夏至灵宝天尊圣诞、冬至元始天尊圣诞等。
元辰殿建于公元一一九零年,初为金章宗供奉其母亲皇太后本命元辰神而建,曰瑞圣殿。清代重修改名元辰殿。旧时正月初七、八日,京人都来此顺星,礼拜各自本命元神,祈求四季吉祥。
云集园:建于清光绪十三年 (公元一八八七年),园内大戒台,前右为 “白云观陈毓坤方丈传戒碑记” (公元一九一三年立)。传戒乃道教十方丛林之重要活动,相传白云现在鼎盛时每年要举行两次传戒,最早时曾有一坛戒长达一百日,但据《白云观志》载:凡授戒分二时春秋季,春戒二月十五至四月初八日止。秋戒十月十五至十二月初八而止,均为五十三天。
来观参加受戒的道士称 “戒子”,戒子须由本庙住持许可方可到十方丛林受戒,先学道教仪范,经典,戒律等,传戒之前,还须“考试”,成绩列首位者为“天”字号,授戒毕,留观习经,日后可作为白云观方丈之候选者。
总之,自元成吉思汗时建长春宫至今,白云观几易观名,建筑不断扩建,格局日趋完整。长期保留了道教全真第一观的地位,以众多的神殿及动人的传说,吸引了古都的群众,成为北京的一大名胜。今天,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它更加放出了光彩。今日的白云观己不仅是老北京向往的一个地方,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朋友认识中国,了解我国古老文化习俗与宗教的一个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