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们屡次讨论的问题。
是胖子比瘦子吃的多么?
不,不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胖子比他们瘦弱的伙伴吃得还要少。虽然令人
惊诧,但是众多的实验研究得出几乎全是类似的结论。我们在这儿为您提供粗略的一览:
但是您肯定会问,为什么他们还会肥胖呢?为什么他们不能通过吃得更少而减轻体重呢?
一些饮食营养专家推出了一个古怪的解释。为了使他们的理论不至于站不住脚,他们还引
入“低报”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胖子们事实上吃得更多,只不过他们好面子,故意隐瞒
不报,或是低报数字;瘦子们则毫无顾忌,因此能认真地配合调查,详细说出他们都吃了
什么以及吃了多少,所以依此推算出来的卡路里值相对准确些。这种说法若是用在个别人
身上,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在上述这些实验中,如果说这么多胖子都是因为面子问题
而“显得”吃的少,恐怕还是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有关物质代谢方面的生化研究则提出另
外一种阐释,似乎更为可信些。
该解释强调,这种现象涉及“食物吸收利用”基本原理。人体每日所需的最低卡路里
,也就是说维持我们基本生存状态所需要的热量,被称为基础代谢值。基础代谢值并不是
一个固定的数值,因人而异,而且经常在一个较宽的幅度内波动——听起来多少有点像鞋
码。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食物吸收利用能力“强”或“弱”的说法,比如,“有的人怎么
吃都不胖,可是有的人连喝凉水都会长肉。”说的就是不同的人食物吸收利用能力不一样
,其实也就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代谢值不一样。
在这个食物吸收利用观点里,遗传物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地球上其他一些地区,
有很多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患上肥胖症。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就有这种情况。那些地方
过去经常遭遇饥荒,当时,谁要是能拥有异常杰出的“食物利用”能力,也就是说依靠极
少的食物——哪怕只是一碗水——就能挺过困难时期,就意味着他能够获得最大的生存机
会。后来人们知道,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生存者遗传下来的是“食物吸收”能力很
强的基因。但是,获得这个曾经生命攸关的“强生存能力”基因的代价是,注定要在衣食富足的将来患上糖尿病。而在这些岛屿上,的确有近60%的人口患有糖尿病。此外,也正
是这种令现代人头疼的基因引起了在德国为人熟知的妊娠糖尿病。怪不得肥胖和糖尿病多
半总是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二者很可能都是由同一个原因——基因——造成的。
不过,不仅仅是基因对此有影响,怀孕期间的饮食情况也很关键。在婴儿还在母体内
时,他未来对食物的消耗利用情况以及体重状况都已被调整确定了。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
进行节食,那么这会导致怀着的孩子出生后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很显然,出生前紧
缺的食物供应便是导致日后肥胖的原因,因为受孕的婴儿有机体不仅要想方设法“节衣缩
食”地熬过眼前的难关,还得为度过未来的饥荒时期做好准备,所以,在出生前就调低了
基础代谢值。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瘦人!
不一定了,因人而异!
当然是胖人了,否则怎么会胖?只是他不会当着人家的面大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