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关于「三姑六婆」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位名叫陶宗仪的学者,他着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记述着: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也。
在古代,从事这类工作的妇女,往往口才伶俐,能言善辨,又爱道人长短,村庄里的男女常受拐骗或流言所害。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提到过:「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所以对于常常道人是非的街坊邻妇,后人便以「三姑六婆」来形容。
“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的是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牙婆就是负责看货论价促成交易成功并从中收取服务费的中介商。稳婆则是助产士。药婆是药剂师。媒婆是婚姻介绍所的工作人员。
请参考《“三姑六婆”之说》
在中国旧小说及生活方式中,“三姑六婆”代表着相当恶劣的形象。这个形象包括七嘴八舌、不务正业、串门子、搬弄是非、媒介淫恶、唯利是图、推销迷信、诱人入彀、愚昧无知、贼头贼脑等等。
对于“三姑六婆”,我们说起来并不陌生,但很少推究它的来源。其实,“三姑六婆”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其中,尼姑、道姑,是一种身份;药婆、稳婆是一种职业。药婆是卖药的,稳婆乃接生婆。牙婆、媒婆同是为人媒介撮合之行为。原来这些人并非都是不良分子,只是由于她们通常不学有术,又深入家庭,与良家妇女接触,加上从前的家庭妇女多半愚昧可欺,所以“三姑六婆”诱谝妇女图己私利时,往往连连得手。久而久之,弊端丛生,“三姑六婆”成了人人厌恶的人物。不但“三姑六婆”本身令人不齿,连稍稍与“三姑六婆”有所接触的妇人,都被视作有玷妇德。晚清大儒郑板桥便曾再三告诫家中妇女,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三姑六婆”这个名词,表面上看,已属过去。事实上,它的作用至今犹存。从前的“三姑 六婆”之所以存在,是因旧时妇女平日深居简出,不知外界事物,遇事无人谈心。“三姑六婆”由于经常来往于各个阶层当中,见多识广,话题丰富,且善于察言观色、趁隙而入,深得妇女之欢心;往往受骗而不自觉,遇事仍然求助她们。当然,对古代妇女所处的社会和她们的弱点,人们还可以谅解。而现代妇女,能受高等教育,能出国观光,能修博士,能当 首相,能自由恋爱,能多方择业,能做女经理开起会来振振有词,能与男士说起话来令男士 甘拜下风……其能力不让须眉,其学识见识似乎能让人相信“世界一块天,女人占了大半边”!
然而,就是在今天广大的“能女”当中,还存在着“三姑六婆”的,仍有不少妇女去主动接 受并依赖“三姑六婆”的。她们无事时,去找个神坛拜拜,有事时更是忙不迭地求教于神棍、巫婆。从丈夫有外遇到儿子成绩不及格,求签问卜无所不及。一闻五行相克、东北有冲,立
即改风水,更名号,床下放个草人,门前贴张符咒,花样百出。中毒深的,问准了吉日生辰,准时开刀生子,以现代医术配合愚昧的迷信,生下不足斤两的孩子——以求成龙成凤之梦。
应该说,走过了“穿红裤子能避邪消灾”致使红布脱销的荒唐,尝过了“打鸡血针能治百病”不料却害死人的苦头,也闻知了什么“仙丹大师”造“仙丹”、“气功大师”招摇撞骗的种种被揭穿的骗术,“三姑六婆”之害本应令今天之妇女更为深晓才是,可缘何难以绝迹呢?
女性之中有“三姑六婆”并不是耻辱,男性之中也有作奸犯科的强盗土匪。但可耻地是那些离不开“三姑六婆”的人,依赖“三姑六婆”的人;可耻地是自己接受不算,遇到比自己更无主见的妇女后,立即将自己变成“三姑六婆”继而去影响他人的人;可耻地是这些业余的 三姑六婆”仗着自己聪明有办法,常为别人出馊注意害得人家家庭离散夫妇失和的人……
可以讲,社会发展至今,女性之所以能够真正获得平等,是因为绝大多数早已超越了“三姑六婆”的意识,这种超越是伟大的。而接触或甘当“三姑六婆”者,也该回头和警醒了:愚昧必然受耻,必然自贱,必然失之“平等”!
参考资料: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doc/readelite804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