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什么?科学家认为记忆可分为短期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而中期和长期的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比如怎么骑自行车就是长期记忆,即使已多年不骑了,仍能骑上车就跑。中期记忆是不牢固的细胞结构改变,只有"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反复加以巩固,才会变成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一个人每天只将1%的记忆保留下来。
明白了记忆需要不断复习才能巩固的道理就可以从物质和技巧两方面着手掌握增强记忆力的诀窍了。物质方面,要多吃有利记忆的食品,如富有含锌、磷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芹菜、核桃、芝麻、瘦肉等。
技巧方面实际上就是按记忆的生理规律去做。
其一,课堂上要专心听讲、思考吸收,取得较深的短期记忆。
下课后当天复习;过几天当记忆开始淡漠时再巩固一次并加以条理化。"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复习一次。这样就可以把短期记忆变成中长期记忆,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其二,复习要记忆的功课最好在早晨或夜里的安静环境中进行。
试验证明,晚上6--10点和早晨6--8点是记忆功能最佳时候。同时要专心,不要被其它干扰或打断。切忌一边听walkman一边背书。 这是因为大脑工作时只允许一个中枢于兴奋状态,如果同时有几个兴奋点,必定会心不在焉或三心二意,结果大大降低记忆效果。
其三,记东西时要舒心不要紧张。
紧张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它是损害精神集中功能和记忆力的大敌。反之,在宽松环境中,垂体后叶分泌加压素,它对增强记忆功能大有好处。
其四,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将知识条理化、提纲化,使知识形成记忆的系统和网络,这样便可通过联想来增加记忆效果。
例如要记"唐宋八大家"姓名时,可以先记住"韩、柳、'三苏'、欧(阳)、王、曾"八个姓,然后便于推想出全部姓名等等。其五,尽量理解要记忆的内容。所谓理解,从生理上说就是把你的知识纳入记忆网络中,并且建立深一层的固定联系。死记硬背不理解的东西是浪费记忆力,也记不牢。
参考资料:http://www.bjjy.net/subjects/physics/jxyj/xxzd/x2.htm
对于文科而言,记忆是很重要的。经常有同学抱怨说,记不住。我自己总结了一点经验,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理解——记忆的基础。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我不多说了。你一定要真的理解,如何理解呢?多看,多想。理解的东西记得快,牢固而且容易。文科其实不靠背,靠你的理解。
二、多看——记忆的方法。有人说我就是记不住,刚背就忘。其实大可不必着急。心理学就说过,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并且有人做过实验。别小看了这四个字,咱们都靠它过关呢。举个例子。我在考美学的时候,觉得感念非常难背,话很绕。比如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感念。
我在背美学第一遍的时候很困难,几乎要放弃,挺过来了。结果——你随便问我一个概念,不知道。第二遍,比第一遍好点,磕磕绊绊的背完了。结果——你问我个概念,回答的驴唇不对马嘴。第三遍,看一眼就能背个大概其。结果——问个概念,能回答对60-70%。在临考之前我又把美学的概念,论述看了一遍,考了70多分。重要的是看,当时没记住没关系,有个印象就行。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三、联想——记忆的翅膀。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的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通过联想记住,再多离奇也无所谓。发挥你的想象。这点尤其适用于政治,美学这种枯燥,概念多的科目。
四、训练——记忆的技巧。其实记忆是可以训练的,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你的记忆能力。如果你使用的手机是诺基亚的,那么你可以选择它里面自带的游戏,有“记忆力游戏”这项,把级别设为最高。如果你的手机不是诺基亚的,你可以用扑克牌,一样的。就像身体,多锻炼才能体格健壮,记忆也是如此,多锻炼才能提高。(蒹葭)
参考资料:http://www.sina.com
增强记忆力的诀窍——融入群体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要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这是美国科学家在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鸣鸟大脑研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他们据此向人类发出忠告: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最好结交一些朋友,否则就会丧失你宝贵的脑细胞。
动物的大脑是怎样储存记忆的,长期以来是一个未解之谜。有的科学家认为,它涉及到大脑细胞基因符号中永久性的变化。因此,像雀科鸣禽这些有着小型大脑和相对较长寿命的动物,如果不形成一个新细胞的固定供给体系,就会缺乏神经“空间”来储存新的记忆。研究证明,鸣鸟类的动物确实是生长着神经元的,虽然大多数神经元在3~5周之内死亡而导致不能长时间地储存记忆,但那些仍然存活的神经元却可以为新的长期记忆提供空间。
美国纽约大学的专家法南多•诺特勒姆及其同事最近对成年的雀科鸣禽(如金翅雀)进行了研究,观测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对它们的新的神经元的存活产生了影响。他们向这些鸟儿体内注射了一种称为“胸苷”(thymidine)的放射性物质作为跟踪新的神经元的标志,并把这些鸟儿放置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即孤独、与相反性别的鸟儿相处以及处于45只其他鸟类的大群体之中。40天后,研究人员观测了这些鸟儿大脑中三个具体部位的发育状况。
结果发现,那些生活在大群体之中的鸟儿,其大脑中的部位,包括声音处理部位,所拥有的新的神经元,要比其他同类的普通鸟儿多出30%。更令人吃惊的是,那些整天鸣唱的雄性鸣鸟,当它们居住在大的群体之中时,其大脑部位(包括交流、传达系统),所拥有的新的神经元是其他同类普通鸟儿的两倍之多。为什么居住在群体之中的鸟儿的神经元要比普通同类鸟儿高出这么多?研究人员认为,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居于群体之中的鸟儿总是在努力地记住其他鸟类的特殊鸣唱。
研究人员此前曾注意到,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如大象等,总是比孤独性的动物有着较好的记忆力。但是没有人真正发现神经元存活的数量会引起孤独,即从神经元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美国加州大学神经发育学家阿丘罗•埃尔瓦里兹认为,这次神经元和记忆之间关系的发现,“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他认为:“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成年的人类也在大脑内生产着新的神经元。因此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互相关系,对人类大脑中新的神经元的形成和存活,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它甚至会增强我们的记忆力。”
但是阿丘罗也指出,对这一发现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确切地了解,神经元的形成、发生是在人类大脑中的什么部位,具体有多少,它们在我们的整个生命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由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升学实行的是应试制度,所以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把学习时间耽误了,就把孩子与群体强行隔离管理,不让孩子与同学过多交往,从而使其与群体脱离,处于孤独、寂寞的状态下。由于不能接受到应有的外部环境刺激,孩子的记忆力就下降了,造成学习成绩的滑坡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所以,为了增强记忆力,建议大家,积极投身群体,增加与他人的交往,主动接受应有的环境刺激,适应学习压力,轻松应对工作,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品位成功的快乐。
参考资料:http://www.nhc.cn/easy_artic_maint.php?category=2&article_id=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