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这一人类的伟大壮举,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是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多数人只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其实,作为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杰出代表,郑和是三上东洋、九下西洋,还不包括二次到台湾的活动。由于明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之后尘,一把火烧毁了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踪迹建文帝。
杜撰的故事
当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难”旗帜攻入京都应天(即南京)金川门时,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为了能顺利地化妆潜逃,火焚皇后马氏与太子朱文奎以制造假象。
此举虽然一时过了“海”,但却瞒不了“天”。因为,建文帝那精明过人的四叔很快便从尸体手上的一枚戒指辨明了死者的身份。不过,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朱棣,不但没有揭穿庐山真面目,而且还借题发挥特意发布诏告,向全国宣布建文帝已“阖宫自焚”,名正言顺地登上九五之尊的朱棣,为掩人耳目还装模作样地公开上演了一出“辍朝三日,遣官祭祀”的假戏。
建文帝是死于自焚?还是逃亡在外?这一历史悬案,由于好事者杜撰了建文帝流亡西南的不少故事,致使几百年来史学界始终争论不休。随着1991年,南京建邺路拓宽工地发现规模宏大的地下水道;1998年,又发现建文帝出逃的涵洞,加上上海《文汇报》记者徐先生经过七年考证与实地踏勘,现在基本上可以下结论:当时,建文帝没有死。
无力回天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在几个忠臣陪伴下从燕雀湖后宰门的一个涵洞口仓惶逃离京城。然后,由天禧寺主录僧乘一小舟接应进入太湖,将他们君臣藏匿溥山普济寺。
永乐五年,主录僧被同寺的僧人告密。落入锦衣卫手中。在严刑拷打下,溥洽始终守口如瓶。永乐皇帝只得一面将溥洽投入狱中关押,一面派锦衣卫搜查天禧寺与普济寺。然而,一无所获。于是,永乐皇帝派遣户科给事中(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副部长)胡滢以寻访张三丰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秘密侦查与搜寻。奇怪地是,胡滢巡行天下历十年之久,足迹几乎踏遍大江南北,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踪迹。其实,削发为僧的建文帝并没有远遁,而是被一个人转移到了一个最安全的地方。
原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乃永乐朝廷的僧录司左善世(相当于今天的佛教协会会长)道衍和尚。这位在靖难之役中“论功以为第一”的永乐皇帝第一大谋士之所以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后与他极力辅佐的主子离心离德,事出有因。
一,在靖难大军攻进南京前夕,道衍和尚曾跪在燕王马首一再请求:别难为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儒。燕王虽然满口答应,可是攻入南京后便食言了。不但杀掉了这位声名卓著的大儒,而且还株连了九族。
二,永乐皇帝追捕建文帝左膀右臂齐泰、黄子澄时,在道衍和尚老家大开杀戒。致使当地百姓对道衍和尚恨之入骨,连他的惟一亲人——抚养过他的姐姐,都将衣锦还乡的他拒之门外。
正是朱隶夺取侄儿帝位后干的这两件极伤天害理之事,使道衍和尚伤透了心。所以,道衍和尚拒绝了永乐皇帝送给他的两个美人和一系列的荣誉和权柄,只肯接受僧录司左善之职,使道衍和尚提前得悉永乐皇帝要对天僖寺主持溥洽动手。于是,根据当年他在鼓动燕王发起靖难之役时,“只可取而代之,不许伤及建文帝身家性命”的口头协议,将建文帝藏匿在永乐皇帝赏赐给他的封地——吴县的穹窿山。
穹窿山方围极广,山中道观寺庙林立。山口立石,告诫行人三避。用现代语言说,也就是对穹窿山实行全面封锁。至今地名三皮(当地方言,皮与避同音)村,犹可印证。试想,这样的大山本来就人迹罕至;再加上皇帝赐封给第一大谋士后,更是与世隔绝了。因而在大山里住一二个和尚,外界根本不知道。山里的佛门弟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谁去怀疑某个僧人的来路?
永乐十六年道衍和尚病重,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于是,强行挣扎而起拖着病体到北京,向永乐皇帝坦陈是他保护了建文逊帝。到了这个时候,永乐皇帝才恍然大悟。然而,由于永乐皇帝与这位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最多”的道衍和尚约法在先,加上面前的他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不但没有追究,甚至准其所请,赦免了已被关押了十余年的溥洽。
按理说,道衍和尚死后,建文帝失去了强有力的保护伞。永乐皇帝可以违约食言,对藏匿于穹窿山的建文帝采取措施了。然而,恰恰相反,永乐皇帝没有这样做。除了说明永乐皇帝精明过人之外,还有几个原因:
一,要抓拿建文逊帝,必须对方围广大的穹窿山实行全面包围。此举,必然兴师动众。
二,兴师动众,便等于向天下宣布:建文逊帝还活着。所谓的“阖宫自焚”之说,显然是骗人假话。
三,事实真相一旦昭然于世,建文余党必定乘机作乱。出现这样的局面,弄不好会动摇永乐皇帝的社稷根基。
四,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建文逊帝,早已死心塌地遁入与世无争的空门。一只“死老鼠”,不足为患。
鉴于这几种原因,永乐皇帝最明智的做法是:先严密封锁消息,然后再派胡滢等个别人对藏匿穹窿山的建文逊帝实行严格的监控。果然,不出所料。永乐二十一年,负责监控的胡滢匆匆忙忙赶到宣府行宫,连夜向永乐皇帝报告建文逊帝的死讯,永乐皇帝闻讯后曾秘密下旨:按“天子礼敛葬”建文逊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文汇报》记者徐作生先生在穹窿山的拈花寺附近踏勘出了建文逊帝葬身的皇陵,彻底揭开了这一历史悬案。关于这一历史悬案的来龙去脉,可参考徐作生先生的专著《建文帝亡命何方》一文。笔者无须赘言,但有必要作几点补充:
一,永乐皇帝用武力夺取侄儿皇位后,利用建文帝皇后的尸体借题发挥,向天下宣布建文“阖宫自焚”,并“辍朝三日,遣官致祭”做足了文章。如果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踪迹建文帝,岂不是往自己脸上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二,建文帝在位期间,手上拥有百万大军,尚且被仅有几万人马的四叔颠覆了政权。生性懦弱的建文逊帝,在失去九五之尊后,更是没有一点实力与他的四叔较量了。这一点,聪明过人的永乐皇帝非常清楚。因而,完全没有必要让郑和动用二百多艘艨艟大舰和近三万的人马毫无目标地下西洋去捕风捉影。
三,《明史稿胡滢传》载:“五年遣滢巡天下,颁御制诸书,并访张邋遢,遍行州县乡邑,隐察建文安在。”从明史稿中不难看出,永乐皇帝派遣“公安部”副部长胡滢遍行州县乡邑隐察建文逊帝是在永乐五年后,而郑和第一次公开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
四,坚持“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踪迹建文帝”一说的人,其依据是在郑和船队中发现锦衣卫。其实,在郑和船队中安插锦衣卫,不是为了踪迹建文帝,而是为了监督手握重兵的郑和。
五,史载:在朱棣实行“瓜蔓抄”与“诛连十族”的恐怖政策下,从永乐至正统朝,除了朱档的异母弟谷王导演了一次假建文帝闹剧外,时人讳言建文帝出亡事。当仁宗诏释建文诸臣家属时,仍无人敢自明,惟恐祸及。
六,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距永乐夺权一百九十二年之后,明神宗诏复了建文年号,有关建文帝出亡的书籍如程济的《从亡随笔》、史仲彬的《致身录》及《逊国臣记》等,才在苏州吴县一带问世。
由此可见,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虽然锦衣卫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但建文逊帝在永乐皇帝第一大谋士的严密保护下,未漏任何蛛丝马迹。所谓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踪迹建文帝”一说,纯系后人杜撰的故事。传奇可以脍炙人口,然而不能演义成历史。
根据不足的臆测
在诸多对郑和下西洋目的进行考量的论著中,有一种颇具权威的观点。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牵制帖木儿东征。此说,在研究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中确实另辟了蹊径。不过这只是一种臆测,其根据不足以服人。
1336年4月8日,帖木儿出生在一个完全突厥化了的蒙古族部落。他的父亲是一个酋长,相传系成吉思汗从兄弟的后代,母亲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所以,帖木儿历来以小成吉思汗自诩。他逼死叔父,取而代之成为部落酋长。由于部落中有人不服,企图杀他。他逃到阿富汗,成为一名带兵头目。在一次争夺领土的战斗中,帖木儿右脚受伤,成为残废。从此,人称跛子帖木儿。他带着二千残兵败将,在杀回老家途中大败蒙儿五公军。在家乡,他的队伍得到了扩充。经过不断攻城掠地,他于1370年居然成了中亚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凭藉其剽悍的铁骑,灵活的战术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兵锋所指之处,战无不胜。经过多年征战,帖木儿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西到地中海,兵锋逼近爱琴海,东接中国与印度,北抵咸海、里海、黑海,南至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因此,他站在中亚茫茫的原野上大声地对天呐喊: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我是黄金穹帐家庭的一员,我要恢复蒙古大帝国的荣光,我要统治这个世界!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在郑和下西洋研究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学说。我们不知道日本的上杉千年先生首创此说,根据是什么?
但是为了以正视听,避免上杉千年先生谬论对后学产生误导作用,有几点必须指出:
一,上杉千年先生也许忘了,蒙古是在中亚内陆,阿拉伯世界中的许多国家,都在非洲内陆,与郑和下西洋根本就挨不上边、靠不上岸。硬说要将这些内陆国家并入大明帝国的版图,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二,日本固然是海洋国家,但众所周知,元朝的忽必烈曾经三次派兵攻打日本,都因遭遇博多湾的台风船毁人亡。朱元璋创立大明帝国的时候,距忽必烈攻打日本还不到百年。这一血的历史教训,犹历历在目。所以,朱元璋的立国方针是:“扫胡元之弊习,正华夏之伦”。他在位的三十几年,关闭国门,坚决实行禁海令,除了防范退入漠北的蒙古残余力量外,便一心专注于国内的休养生息”。
三,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登基掌权后,“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深知日本是大明帝国经济伙伴之一,因而于永乐元年即派三宝太监郑和代表明朝政府三次访日并与日本签订勘合贸易协议。自从史称《永乐条约》的勘合贸易协议签订之后,明朝政府特在明州(即宁波)、泉州与福州开辟对日贸易码头与有关的政府机构。
四,我们有必要提醒上杉千年先生正视这第一个历史事实:有明一代,明朝政府从未对日本构成任何威胁。恰恰相反,倒是倭寇对大明帝国沿海城乡的武装劫掠始终没有停止过。
现在可以肯定,不论是郑和三上东洋还是九下西洋,既不是为了“踪迹建文帝”,也不是为了“牵制帖木儿东征”的战略行动,更不是为了扩大大明帝国的版图。
当然,我们不应该把郑和下西洋这一人类最伟大的壮举,说成仅仅为了满足永乐皇帝“帝王居中,抚驭万国”的虚荣心。既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郑和下西洋目的何在?要想寻求正确的答案,首先得弄清楚动机,也就是,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待续)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郑和远航各国,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