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的分布
素有“红色盆地”之称的四川盆地,红色、紫红色的块状、巨块状的砂岩、砾岩广泛分布,主要含于白垩系地层,其次为侏罗系、下第三系地层,以及个别区域的下三叠统地层。在区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在盆西北、盆西、盆南一带。因此,受地层条件的制约,加上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盆西北、盆西、盆南的山前地带。
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丹崖赤壁,碧水绿树,地形起伏多变,奇峰异洞,沟壑纵横,以其特有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构成极富观赏和游览价值的风景名胜区(点)。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也不乏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中,剑门蜀道、青城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赤水、四面山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均与丹霞地貌有关,在四川盆地同级风景名胜区中占有绝对优势(盆地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
2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对丹霞地貌风景资源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首先应对其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其旅游资源是否突出体现生态旅游的自然特点,即能否通过景观的自然本色,以显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并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达到观赏大自然美景,获取自然、生态知识的旅游目的。陈传康曾经描述丹霞地貌:“以其山寨、峰林、峰丛、柱墩、岩墙、天生桥、悬崖、洞穴、一线天等类型,以及相应的奇特造型地貌配以青山绿水,相应的庙宇道观,摩岩石刻成为引人入胜的红石公园”[2]。充分突出了丹霞地貌景观区开发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
2.1 雄、险、秀、幽的风景特点
四川盆地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因有秦巴山地对北方冷空气南侵所起的屏障作用,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4—8℃;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达5500℃以上,盆地南缘的河谷地带可达61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1200mm,50—60%集中在夏季。温暖湿润、降水丰沛的气候和稠密的河网,加上块状、巨块状红色、紫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岩层倾斜角度小与舒缓褶皱、断裂和裂隙的发育,在水流侵蚀和溶蚀下,重力崩塌,形成了悬崖峭壁、奇峰怪石、溪流瀑布等较为齐全的景观特色,构成了四川盆地各丹霞地貌景观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都江堰青城山以砾岩为主,山谷间溪流潺潺,加上垂直节理发育,岩层在流水强烈下切侵蚀作用下,在沟谷两侧形成陡崖、峭壁。乐山的凌云山、乌尤山为巨厚的砂岩,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江河侧蚀作用下被蚀后退,加上重力作用与陡坡坡面平行的次生节理有一定发育,产生崩塌形成临江陡壁,乐山大佛即在凌云山崖壁上凿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雄伟壮观。位于连绵不断的秦岭、大巴山、岷山之南的剑门蜀道,其因巍巍群峰、倚天似剑而得名的剑门关以巨厚的砾岩为优势。受河流侵蚀,及溪流、沟谷分割,赤壁千仞,大小剑山七十二峰,危峦起伏,倚天如剑,加上似虎、似猴的各种造型的奇石和一线天、穿洞、天生桥的点缀,更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3]。
位于盆南的黔北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泛出露红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经流水切割和重力崩塌,随处可见峡谷陡崖景观,最为壮观的长嵌沟峡谷陡崖,长24km,相对高差800m以上,两侧多为悬崖峭壁、险峰峻岭。且在盆南、盆西的砂岩型丹霞地貌区,因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水源涵养较好,多瀑布溪泉,并有洞穴发育,更显奇特。赤水雄伟的赤壁陡崖与绿色林海和流泉飞瀑相衬映,构成了“千瀑之乡”美誉的独特胜景。江津四面山也是瀑布成群,落差100m左右的就有8处,终年流珠滚玉,悬挂在丹霞赤壁之上。位于长宁、江安境内的蜀南竹海有数十条飞瀑流泉,其中三叠飞瀑高约200m,宽约15m,十分壮观。竹海还有洞穴20余处,其中,仙寓洞长500m,半面敞开,洞内雕像石刻神态逼真;天宝洞长1500m,高20m,亦为半边山洞,上为形似刀削的红色石壁,下面深谷万丈,春夏红岩绿树,繁花似锦。此外,在碳酸盐含量较高的砾岩分布区,喀斯特型丹霞地貌发育,景观独特。尤其是安县龙泉砾宫更具魅力。
2.2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川盆地地处中亚热带,由于地貌、气候、土壤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促使丹霞地貌景观区植物生长茂盛,并有许多名贵珍稀树种。丹崖赤壁,修竹茂林,不仅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而且为旅游景区营造了清晰、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面山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90.6km2,植被覆盖率达89.3%,拥有植物1500多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华双扇蕨、树蕨、鹅掌楸、香果树、红豆杉等。赤水有森林约268km2,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40%,居贵州之首。且有约180km2的楠竹林,特别是在赤水的大部分湿热蔽风的沟谷中生长着众多的古老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据估计大约有13万株以上,极具科研和观赏价值,所以又为“楠竹之乡,桫椤王国。”蜀南竹海以竹林景观为主,景区内峰峦28座,山山皆竹,郁郁葱葱,以楠竹为主,有人面竹、花竹、算盘竹、绵竹、黄竹、罗汉竹、香妃竹等30余种。凌云山、乌尤山山上林木终年葱笼,丹崖翠壁。乌尤山仅有0.12km2的常绿阔叶林,它是四川盆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有维管束植物451种,其中有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和珍稀植物新种安息香科肉果秤锤树。因背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绿水常青,状若城廓而得名的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誉。剑门蜀道虽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急流深涧之上,但沿道仍古柏泛翠、绿树成荫,奇险而自然。
2.3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乐山凌云山遥峙三峨,俯临三江,峰峦叠嶂,山势错落,九峰峥嵘,气势磅礴,山上林木终年葱笼,丹崖绿树,秀色可掬,俨然一幅天然图画。其上,闻名天下的弥勒大佛石刻,高71m,临江端坐,气魄雄伟。沿江边峭壁之上的九曲栈道迂回而下可达大佛脚底,再经逶迤400m多的凌云栈道而上可饱览三江胜境,似天造地设。山上规模宏大、寺宇完整的凌云寺、东坡楼、凌云塔、竞秀亭、治易洞等名胜古迹众多,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我国颇具特色的宗教园林之一。
也许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貌特有的色调同道教、佛教宣染的主体色调相一致,加上山清水秀,奇峰壁立,林木葱笼,往往使之成为宗教名山,庙宇道观、摩崖石刻之所在。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景观区内不乏类似景观。并且丹霞地貌的平坦顶面、崖麓缓坡以及深秘洞穴还是山寨的处所,四面山景区内就有始建于北宋的朝阳观和建在绝岩洞内的古寨,并有新石器晚期的岩画。另外,赤水不仅有会水寺摩崖造像与石刻、石坊,更有红军当年四渡赤水留下的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革命史迹。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区不仅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每一丹霞山地缘山谷徐进,两旁楼阁隐现于山林之中,曲径蜿蜓于深山翠谷之间,这里亭台水榭相连,绿水青山相伴,仿佛是一幅天然画卷,使自然旅游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互补,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构成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
3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澳大利亚联邦旅游局,1994)。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区自然景观奇特,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珍贵,是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和从事文化生态旅游的理想佳地。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时,除评价可开发的资源条件,还应重视旅游活动开展后对环境的影响,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和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均要重视生态旅游的环保性特征。只有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才能使生态旅游这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旅游方式名副其实。为此,笔者对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的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和看法。
3.1增强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意识
丹霞地貌旅游资源是在内外营力经过长期作用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为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更好地永续利用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资源,首先应增强旅游经营、决策者们的生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觉地从生态环境角度去研究如何开发、利用当地的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确定与该区域的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相一致的一系列生态旅游开发目标、方向、规模以及旅游区内各功能小区的布局,甚至于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客流容量、游览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加上广泛的宣传教育,使旅游者达到共识,共同保护景区(点)雄、险、秀、幽的自然本色,保护景区珍贵的花木和名胜古迹,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既充分利用了丹霞地貌景观的旅游价值,又确保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重视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设施建设
奇险秀美、高耸难攀的丹霞景观与众多的名胜古迹相匹配,自然古朴,构成了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但也决定了它的生态脆弱性,一旦开发不当极易造成对景区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因此,盆地的丹霞地貌景观区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的各种生态旅游活动所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应考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尽可能地简单、和谐,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区大多是交通不便、接待能力有限的山地丘陵区,要建成有一定规模、特色的景区(点),一定会有交通道路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但建设规模应适度,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尽量避免修建时过度地切坡,掏洞造成崩塌引起的对景区(点)的破坏。景观建筑和旅游设施的规模和位置应处于附属和点缀的地位,突出独特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将宗教、历史文化融入风景之中。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环境,并注重地方特色,切忌千篇一律,更不能照搬外地丹霞地貌景区(点)的建设模式。
3.3 突出自己的特色进行开发利用,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各项功能
认真研究四川盆地的每一个丹霞地貌景区(点)的特色,根据区域不同的特点,突出各自的特色进行开发利用,这是十分必要的。生态旅游活动形式涵盖了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求知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类型。因而具有旅游观光、卫生保健、环境教育、文化教育、科学考察等多项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不仅能挖掘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开发价值,为游人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提供各种项目的素材,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向前发展。而且能通过有目的的旅游活动,获取自然、社会、历史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留得青山在”[5]。
3.4 加强丹霞地貌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就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景观区目前的开发状况看,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区域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对其景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丹霞地貌景区(点)周围建设水电站导致壮观的瀑布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在沟谷架设高压输电线或铺建主干公路,影响景区(点)的观赏价值和旅游安全;甚至在景区(点)或周围建造纸厂、电厂等污染严重的工厂,造成丹霞地貌景观区旅游环境的生态失调。因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对开发丹霞地貌生态旅游的环境效应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盆地内的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应以加强丹霞地貌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美化生态环境为前提。只有把旅游生态环境作为丹霞地貌生态旅游开发的生命和形象加以重视,才能确保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dxdm.com/production/show.asp?id=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