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皇帝 姓名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年号 天命
庙号 太祖
谥号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在世 1559年-1626年
在位 1616年-1626年
努尔哈赤像后金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满文: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626年9月30日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原姓不明,后改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喜塔拉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小时受到很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并担任过明朝的下级军官。1582年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被尼堪外兰害死。为报仇,努尔哈赤次年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当时装备短缺,仅有十三副盔甲),也正式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1587年攻克佛阿拉城,自称可汗。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朝廷偏袒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已经彻底地弃置了他对当时汉族朝廷的信任。次年三月,后金发动萨尔浒之战,掌握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这句说话就可以看到努尔哈赤对自己的战术充满信心),大败明军,歼灭明军约六万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1625年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1626年一月攻打宁远时,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衣大炮(应为“红夷大炮”,红夷即红毛,指荷兰、葡萄牙等西洋人,红衣大炮是清人所讳称)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同年四月,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七日,大渐,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逝于鸡堡,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死因众说纷纭,一般人相信是受到炮击重伤而死。但根据考证,努尔哈赤的死因应是抑郁症(李鸿彬《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驰骋疆场的沙场老将竟败于进士出身袁崇焕之手,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再者鞍马劳累,积劳成疾。至于他当时有无受伤,此为满人所忌,今日已经无法考证。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金庸称他为“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
[编辑]
后妃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6个妻子。《清史稿》上记载努尔哈赤共有14位妻子。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子一:皇太极。
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子二:褚英、代善。女一,东果格格。
继妃,富察氏,名衮代。子二:莽古尔泰、德格类。女一,莽古济。
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子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人。
侧妃(4人)
伊尔根觉罗氏。子一:阿巴泰。女一。
纳喇氏。女一。睚
庶妃(5人)
兆佳氏。子一,阿拜。
钮祜禄氏。子二,汤古代、塔拜。
嘉穆瑚觉罗氏。子二,巴布泰、巴布海。女三。
西林觉罗氏。子一,赖慕布;
伊尔根觉罗氏。女一。
德因泽。(《清史稿后妃传》中未记载。)
回族-李惠霞,乐妃
[编辑]
子女
努尔哈赤生有16子8女。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下是我所知的有关努尔哈赤的资料:
一.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统一女真部落。这些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努尔哈赤的姓氏与八旗制度。
一.八旗
分别是 正白旗 镶白旗 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蓝旗 镶蓝旗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
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屏α恕?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
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 :皇太极
镶白旗 :杜度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 :莽古尔泰
镶蓝旗 :阿敏
在入关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参照对比如下:
贝勒旗主——原和硕贝勒(固山王)
总管大臣——原固山额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额真
都 统——原甲喇额真
副 都统——原札兰章京
参 领——原牛录额真
佐 领——原达旦章京
旗 丁——不变
汉军、蒙古八旗基本依照满洲八旗之例建立,只是规模、待遇上比满洲八旗差点。一般来说,满洲八旗为尊,蒙古八旗次之,汉军八旗再次。
而八旗内部也分等级,所谓上三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皇帝直属的亲军,其余为下五旗。具体排位为:正黄--镶黄--正红-- 镶红--正白--镶白--正蓝 --镶蓝。
另外:还有一些不属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也不属于内务府八旗的八旗编制,如察哈尔八旗、布特哈八旗,除了服兵役的义务外,这些八旗旗丁一般都有专门的职守,如察哈尔八旗主要管理牧场,饲养马匹以供打猎、军需之用;布特哈八旗主要负责打牲,每年向皇室进贡貂皮之类。
八旗的形成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倒叵档木掠肷橹巡荒苁视ν骋徽秸男枰恕S谑窃谡庵痔厥獾恼卫坊肪诚拢似熘贫缺阌υ瞬恕!堵睦系怠分屑窃厝缦拢骸按项9Ь春菇占诙嘀耍⌒星宓悖扰帕校咳俣”嘁慌B迹B忌瓒钫嬉蝗恕⑴B级钫嫦律璐佣恕⒄戮┧娜恕⒋宀κ部馑娜恕=倌卸∫运恼戮┲直嗨梗蘼圩龊问拢蔚兀乃沟娜税窗嗦种担渫ぁ⑼睢⑼凶摺!保ǘ钫胬醋悦捎铮侵魅说囊馑肌#?br>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甲喇,在由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
起初,努尔哈赤一人直接指挥各牛录兵作战,没有旗一级的组织。随着军队的扩大,出于战争包抄战术的需要,遂分成两、四路,各以不同旗帜导引,逐渐固定化。便形成了开始的四旗。清《高皇帝实录》中记载:“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 清代档案中所记载的八旗创建时间并不完全一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实际上,八旗制度的创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过程,可以分为初制、建制和定制三个阶段。即从牛录到四旗,从四旗到八旗,再从八旗到二十四旗。可以说,万历十一年(关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不久,满族的军队就有了牛录组织。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整编牛录,建立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式整编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建立后,又建立蒙古八旗,再建立汉军八旗,从而使八旗制度完善。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将国家的中枢机构与基层的牛录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把星散于深山密林间的满洲臣民组成一个社会军事化、军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把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的满族人高度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建州女真从原始部落迈入了国家社会。这是满洲社会崛起的一个关键。
八旗制度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9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 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蒙古旗”和“汉军旗”。三类军旗各有八旗,实际上共为二十四旗。原来的本部,由于区别上的需要就专称“满洲旗”了。
八旗的兴衰 清军入关, 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清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官兵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多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清王朝虽采取了种种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二.努尔哈赤并不姓爱新觉罗,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团历史之谜。据文献记载就有六种说法: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 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和童。努尔哈赤曾作为明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佟。
而且努尔哈赤曾同朝鲜打交道数十年,朝鲜文献也留下大量记载。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有如下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朝鲜国王回帖云:“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尔哈赤禀”等等。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作为朝鲜南部主簿到达佛阿拉,受到努尔哈赤的接见,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他回国后将见闻写成《申忠一书启及图录》即《建州纪程图记》,资料珍贵,相当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尔哈赤本人让他转给朝鲜国王李昖的。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审阅过的正式公文,应当算是第一手资料。但是,朝鲜文献更多的是把“佟”写作“童”。
如下网站
http://wx.0576.com/read.php?id=31816&bid=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