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量补充不足!
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仅为长江 的1/16。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只及全国平均的1/4,耕地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17%。我国 水 资源整体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 第110位。黄河流域是贫水国中的贫水区,因此缺水是必然结果。
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年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仅为长江 的1/16。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只及全国平均的1/4,耕地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17%。我国 水 资源整体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 第110位。黄河流域是贫水国中的贫水区,因此缺水是必然结果。
黄河流域及其下游防洪保护区,人口1721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1%,耕地面积27858万 亩,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4%。1950年,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1200万亩,现 已发展到1.07亿亩,在约占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 。灌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用水。城市与工 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不断的增加引水量。目前,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约为53%,利用程度 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有关资料表明,50年代黄河工农业及城市年均用水总量为122亿立方米 ,1990至1995年期间年均用水达到307亿立方米,增加了1.5倍,增量占黄河年总径流量的32%。 不难看出,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经营还很粗放的中西部地区,用水量急剧增 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黄河水量减少与水土保持也有一定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 失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黄河的泥沙近90%来之这一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当地 群众生 活贫困的主要原因。40多年来,这一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水土保持工作,累计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减少入黄水 量约28亿立方米。固土减沙对当地农业的发展和黄河下游的治理都是有利的,但减水 的效果却是两面的,对当地农民发展经济、解决温饱和饮水困难问题无疑是有利的,但对黄 河下游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则是雪上加霜。
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需水量增加,二是产水量减少。黄河流域 水资源需量增加是个显然的事实,那么供量又是如何变化呢?一条大河的水量来源多数是多 极化的,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冰雪融水。黄河尽管发源于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但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燥,降雨量少,雪山以上高山少,终年积雪区域小,冰川不发育, 每年的冰雪融水约4亿立方米,仅占黄河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6.9%。黄河流域的地下水 量 也极其贫乏,总量只有400亿立方米。因此,黄河的径流量对其流域内的降水量很敏感。有 关分析表明,黄河流域1990至1995年年均降水量较50年代减少12%,相应于花园口的天然径流量 偏少了21%,即水量减少124亿立方米,这也许是90年代黄河下游断流年甚一年的主要 天然原因。
如果说90年代断流的诸多因素中降水偏少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话,那么80年代的 情 况却不尽相同。与50年代相比,80年代花园口站的年均水量还偏多4%,但仍有7年出现断流 。例如1981、1982和1983年,水量分别较常年平均偏丰13%、12%和32%,利津仍分别断流32、9和4 天,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不是降水偏少,而是用水过量或调度不科学。这个判断也许还 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由此可以看出,黄河断流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多种因素交织在一 起。
水的流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