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来历
西岸是一处古老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历来为连州的鱼米之乡。西岸镇即以政府所在地西岸而名。
西岸镇政府所在地一河两岸有两个村子。河西之村曰:黄家巷,河东之村却叫:西岸。黄家巷分上村下村,上村姓吴、姓杜诸姓合居。而下村则为清一色黄姓,因此下村也称为黄家巷。考其源,黄姓是南汉黄损的后代。黄损博学多能,官至南汉右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后虽然退隐永州,但仍不失一代名士,在连州更是名门望族。从其黄家巷所居的位置和其家族的历史,黄家巷应该为西岸诸村最早的居住者。然而黄家巷不称“西岸”却把居于河东的村子称为“西岸”,真是让人费解。然而细考之却又并不难解。古时以“东”为大方,是主位。西向却是小方为副之。住在河西岸的黄家巷把住在河东的村子称为“西岸”,其中‘先人为主”之意是不言而喻的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居西而自诩为“大向”的黄家巷已知者甚少,而“西岸”却成了一级镇政府的所在地,在连州无人不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谓不假。当然这只是一管之见、权当引玉之砖,盼有识之士正之。
西岸一河两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赛龙舟就是一项有着悠久传统的民间文艺和体育运动。
每年的五月端阳节,河两岸的黄家巷和西岸村都要进行龙舟比赛。赛龙舟分两段进行。上午9时至12时 称为“游龙舟”。两个村各自将本村供奉的神像置于龙舟之首,以罗伞盖之,还把村中长老及有身份之人请上龙舟。龙舟在“八音鼓乐”的伴奏中,于河中缓缓飘游,称之为“游龙舟”。
12时以后才称之为“赛龙舟”。两村共有龙舟六只,称之为红龙、黄龙、肉龙(粉红色)、白龙、乌龙、还有一条龙头高翘,酷似昂首吐气的毒龙‘饭铲头”,西岸人称之为“扁颈”。每条龙舟有20多名年青水手身穿各色背心短裤、很是威风,以鞭炮为号。一声炮响,鼓声擂动,水手们一声呐喊,有力的双手挥动木浆,水花四射,龙舟有如脱弦之箭,在河中飞驶。两岸观众如云,人头涌动,鞭炮声,喝彩声,响彻云霄,与龙舟上水手们的呐喊声相互呼应,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五月端午赛龙舟是西岸人在端午节的传统节目,据老人们讲数百年来从未间断,以前还有将粽子抛入河中。这几年这一项目取消了,但赛龙舟却依然如故。讲起赛龙舟的典故,老人们悠悠讲起了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传说已经古老,然而西岸的赛龙舟却是年年如斯,不用人为地组织,没有丰厚的奖品,全是自发地参加,亲友们的一声喝彩便是最好的奖励。可见真正的民间艺术蕴藏于民间,源于民间,延于民间的艺术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
同意上位朋友的说法!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