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
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珞巴族
luoba zu
Lhob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965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数为2965。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自古就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冈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广大地域内生息。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
社会经济
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各部落主要从事农业,仍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为主,农业生产工具简单粗糙,除了少量的铁制砍刀、长刀外,大多数地区还使用着木质工具,如播种用的木尖棍、锄草用的木楸、木锄等。种植玉米、龙爪粟、旱稻及其它杂粮,粮食产量很低,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采集栎类坚果、块根补充粮食不足的习惯,有的地区甚至仍以采集“达谢”等棕榈类植物的茎心制作淀粉为主要食物来源。普遍兼事狩猎,捕获到大型动物时,在民族或村落内平均分配。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但已出现兼事制陶、制造铁器等手工匠人及纺织、编织等家庭副业。珞巴族男女都会编制竹筐、竹席、竹笼和竹绳。这些器物,作工精细,品类繁多,反映了珞巴族物质文化的特点。他们用农闲时制作的这些物品和鲁皮、黄连、麝香、熊掌、辣椒、染料草等土特产品和猎物,到察隅、米林、墨脱等县城附近,从藏族那里换回铁质工具、食盐、羊毛、衣服、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各部落基本按父系氏族血缘关系聚居。建国前,珞巴族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贫富差别和家长奴隶制,形成了等级制度,分为“麦德”(意为主人)、“涅巴”(意为低贱的人)两个等级。
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地区先后获得解放。1959年西藏三大领主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陆续进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珞巴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县、区、乡各级人民政府中,珞巴族人民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在国家和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摆脱了经济、文化的原始落后状态。四十年来,珞巴族人民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水灌溉,精耕施肥,放弃了多年延续下来的刀耕火种的耕作习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牧业生产也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过去珞巴族地区道路崎岖,交通险阻,行路极其困难,现在从县城到偏僻村寨都修上了宽阔的公路、马路,在白浪翻滚的江河之上架起了钢索吊桥,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家还在珞巴族地区兴建了新村,办起了学校和医疗站。本民族有了自己的干部、医生、文艺和体育工作者。珞巴族山乡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们正在朝繁荣和富裕的道路上迈进。
文化艺术
珞巴族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喜庆集会时,边喝酒边以特定曲调对唱古老的传说,常常通宵达旦。
风俗习惯
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园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等。珞巴族的饮食各地也不一样,洛渝北部地区,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珞巴族的住房各地区也不相同,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多在户外另建粮仓。
珞巴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客人进门,他们总是让坐在火塘旁的上座,然后拿出他们喜欢吃的肉干、奶渣、养麦饼和酥油茶款待客人。珞巴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主人给客人端出吃食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高兴。客人吃以前,主人还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酒和饭无毒和对客人的款待真诚。客人来到村里如遇上婚嫁喜事,就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表示祝贺,饮酒唱歌。珞巴人把能挽留住客人,讨客人喜欢视为光荣,如对待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就会遭到舆论遣责,被人瞧不起。
过去,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盛行买卖婚姻。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财产的继承均归男子。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还实行着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宗教信仰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世间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崇。他们要祈求鬼神的庇佑,常常要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对鬼怪加以约束。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