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珠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悲题五美吟的五大美人之一,她与虞姬、西施、王昭君、红拂齐名。除红拂外,都属红颜薄命的悲剧人物,使人既爱而怜。绿珠这一大美人的悲剧形象 ,曾立于各剧种舞台之上,那是往昔的事了。
绿珠和石崇之间的爱情为后世的小说、戏曲、诗歌广为衍述,其中尤为称述的正是绿珠的贞 烈。又因她出自故乡白州,作为一介文人,我更有理由有责任去写一写绿珠,于是许久以来 即有了写作冲动,但真正动笔只是近年的事。
很小就听大人们讲绿珠,讲她是中国历代著名美女中有史可查、有实可据的贞烈女子,讲绿珠的美丽,如何多才,如何机智,如何谨守妇道,从一而终,坚贞不渝;讲她如何不得己而 嫁了石崇,讲石崇如何富有,如何了得。在博白,可以不知道王母娘娘、观音老母、土地奶奶,但几乎无人不晓绿珠是西晋时博白出的美女,家乡的人们知道许多关于她的故事,时间虽远而亲切,民间己把她神化供奉,建有贞烈祠,香火甚盛,每年还抬她的塑像出游,播福人间。石崇也被民间奉为福禄寿三星中的财禄星。
后来又听说博白的绿珠井、绿珠江、绿珠庙、绿珠桥、绿珠渡、惜字亭、绿萝村、梳妆石、 笔架峰、双角峰等的许多地方,以及典故绿珠坠楼、金谷藏娇、金谷酒数等等 也都与她有关,觉得在南陲一隅的白州还出了个大美人,更感好奇。
后来又读正史、野史,行万里路,追踪她的足迹--洛阳金谷园,探寻到金谷园己了无踪迹,仅留下金谷春晴、洛浦秋风等与绿珠相关的二处洛阳八景,且已成了游人必至的一个景点--这使我更坚信:她原来是个可亲、可敬、可爱、知名度甚高的绝代美女。她敢说、敢笑、敢爱、敢恨、敢怒、敢骂、敢打、敢拼,她的许多言行即便跟今天的女强人、女杰、夫人、太太比,也是靓呆了,炫毙了,棒极了!绿珠首先是好人、美女、才女、歌舞鼻祖、笛神,当然也有不知表里的人认为她是石崇之妾。绿珠被称为美女、才女、歌舞鼻祖、笛神,这已见之于史书中。说她为妾,我不敢苟同,封建社会制度下,男人三妻四妾乃常有之事,何况天下笫一富豪石崇,但自绿珠到了金谷园,其余佳丽都不成其为佳丽了,绿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是妻是妾己一目了然矣!事实上她与白君情其意切,己订婚誓,无奈土官王胡橫刀夺爱,但绿珠是一个有志节有骨气的女子,土官那得越雷池一步?王胡见得之不到,弃之可惜,后偶遇石崇,心虽不愿,也只得将之献 上,以求官职升迁,加之石崇以权势威迫,入了其精心设计之毂中,人在歧途,身不由己,绿珠被迫跟着石崇,不远千里,到了京都洛阳,住进了金谷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连石崇心腹侍从萧肃、金谷二十四友之石崇挚友美男子潘安,都暗恋绿珠之美;更有甚者,惹来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的赵王司马伦、权臣孙秀的觑觎,欲强夺绿珠……这一连串的爱恨缠绵及纠葛,读来令人扼腕。
绿珠是个活生生的人。乡间偶尔出个美丽娇媚、才华出众的女子,乡人就说这人像绿珠,或说这女孩得绿珠一半之美就好了;乡间偶尔出个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的富豪,就说这人像石崇,甚或说这人财大气粗,富比石崇……于是更多的人知道了绿珠是女人中的女人,女人中的的绝色佳人,石崇是男人中的男人,男人中的伟男子。绿珠被列为最早的四大美女,这有隋代木刻版画、今存俄罗斯列宁格勒东方博物馆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四美图》为证。而王母、观音之辈,不过是些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不说不笑不喜不怒的神仙,不能 让人兴奋。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读史知道宋.乐史《绿珠传》一文中有如此记述:本传云:白州有一派水,自双角山出,合容州江,呼为绿珠江。亦犹归州有昭君村、昭君滩,吴有西施谷、脂粉塘,盖取美人出处为名。又有绿珠井,在双角山下。耆老传云:汲此井者,诞女必多美丽。里间有识者,以美色无益于时,因以巨石镇之。迩后虽有产女端妍者,而七窍四肢多不完具。岂非山水之使然。昭君村生女皆炙破其面,故白居易诗云: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又与(以)不完具者同(而惜)焉。文中把绿珠与西施、昭君相提并论,可见绿珠之美并非浪得虚名,然里间之人怪责山水造美又怕惹祸,可见当时时局之多艰,千百年来,故乡山水依旧,人弃景存,观史至此,无不使后人凭吊追怀,唏嘘不已。所以在创作中少不了博白地方风物的描写,否则安能体现绿珠 即为山水秀美的白州所孕育呢!
是的,非绿珠无以速石崇之诛,非石崇无以显绿珠之名。但君子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崇心不义,过杀人,焉得无报也!石崇的作派史书中己详述,知此,就不难理解乐史之言了。
最有意思的是,她所处的时代距今虽已一千七百多年了,许多地方跟今天居然十分相似,譬如改革创新、反贪倡廉;譬如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譬如贪官污吏买官卖官、行贿受贿;譬如奸佞小人奉承拍马,欺上压下;譬如许多官员翻船落马……这些却常常是坏在妻妾或夫人、二奶、情妇手中。甚至四菜一汤的用餐标准,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 权等豪言壮语,也是绿珠时代就有了的。
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对石崇而言,世上所有女人,都比不上那个常常让他下不了台、没了面子,而却美不胜收、又有主见的绿珠美人。石崇那家伙有时简直像条恶狼、像只猛虎,绿珠居然就能降服得住他,这又是她的精彩之处。
绿珠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她生于农家,知书识礼,能文能舞。她自幼聪慧,父亲仗义疏财。特殊的人生际遇养成了她终身不变的平民意识,造就了她秀外慧中、不屈不挠、果敢、豪侠仗义的特殊性格和强烈的反叛精神。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为时尚的西晋,她居然就敢坚不裹脚,并以一双天足自豪。她惩奸佞毫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她忠诚、机智、灵活,助石崇能屈能伸,使石崇为富不仁的之举大为收敛;她奇计迭出,妙 语连珠……有关她的传说故事,或令人开心捧腹,或令人沉思惊醒,或令人惊奇瞠目,或令人感慨心酸,充满神奇色彩。
民众对这位平民美人的爱戴更是空前的。绿珠离开白州那天白州城的百姓几乎倾城出动,自发为她送行。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父老乡亲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直到今天,史家还异口同声地称赞她:绿珠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不屈不挠;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石崇,使其不断向善。绿珠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元、明、清之后,乃至淑女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书读得越多,我就越纳闷,同是中国古代著名美女,绿珠在她身后一千七百多年的戏剧舞台上,虽时有露面,但还是不多,但有脏唐臭汉之说的戏,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等的故事一出又一出。倘若因为她是皇帝妃子,那秦淮八艳则也是戏一出又一出。同为女人的吕后、武则天、慈禧等则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人,不见得比绿珠高尚吧,她们的道德伦常,史书不乏记载,后人有目可睹,但近些年更是出镜频繁,风光八面。来自平民,做了富人之妻的绿珠却依然一颗平民心,以贞名流传于世,这难道不值得大书一笔吗?!抑或是好人没有好报?实在令人费解而又憋气。因此,审视历史当以辨证观处之,分清主与次,则怨言与非语也就遁迹矣!
著名国学大师、博白籍语言学家王力的导师陈寅恪曾为秦淮八艳之柳如是写了有名的《柳如是别传》。据说著名国学大师、王力老先生也曾想给绿珠写部书,曾与许多专家学者到绿珠故里寻访遗迹,写了很多唱和诗。可惜后来因为他的身体、年岁己大等原因未能如愿。被誉为高雅、正直、饱学之士的王力先生究竟掌握了些什么材料晚生不得而知,但就我所涉猎的绿珠史料看,还是比较翔实的。我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按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 则展开思绪,写得如何那就是水平与学识的问题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书中所展示的故事多是以史籍记载为依据的,虽有民间传说和合理的演绎,绝不敢玩关公战秦琼式的胡乱戏说。其实,绿珠精彩纷呈的事迹常常比编造的还要好看,更有意思。唐一代名臣魏微曾有个著名的镜子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宋.乐史《绿珠传》云: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绿珠的故事就是一面难得的镜子。因此,借用一本记不起书名的书中之语,可以这样说:窃以为,为官当权者不可不看,为人之妻(或情人、二奶)者不可不看;君子不可不看,小人也不可不看;想当好官的不可不看,想出人头地往上爬的也不可不看,爱生闷气的不可不看,想找乐子的也不可不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存在决定意识,性格决定命运,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贡献不可能是同一的,逃避现实虽然不会对社会变革带来什么积极的结果,但有时它确是社会稳定的一种因素,虽然那个社会并不理想,或者对石崇绿珠而言 可能并不公平。但石崇确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逃避的原因大概是现实的残酷性让他无法接受,所以逃避,可是逃避要有方式,于是建豪宅金谷园,借酒浇愁,玩弄诗文,放达之中其实包含了很多人生的无奈……有些东西不是他能够左右的,豪奢而又渺小的他似乎也体会到了什么,可是生活总要继续啊!这说明:在任何时代,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再富也是徒然。
去年,结识广西电视台制片人梁润生先生,他是一位从事电视剧制作的电视人,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我很受教益。他和我交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电视剧舞台上塑造绿珠这个形象,作为绿珠故里的一位文人,正中我怀,因而倍感兴趣。我的初稿名为《绝代美女绿珠》、《南国美人》,梁先生建议改为《绿珠传奇》,我表示赞同。梁先生曾亲临绿珠故里考察, 有相见恨晚之叹,多次打电话与我磋商,每次都是非常谦逊地与我一起琢磨切磋。此过程,使我看到这位制片人是真正地为想把绿珠磨得光彩夺人而奔忙的。我不辞辛劳,多次反复修改,倾听各方意见,深入构思。
《绿珠传奇》属于高雅题材,如何雅中求俗,使之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忘的追求目标。一出戏越能雅俗共赏,就会越多地拥有观众,存活于典籍、舞台上的生命亦就越长。我想,绿珠题材未能及时搬上影视舞台的主要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未能接近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我企盼经过大家锲而不舍的努力,共同把这样一个很好的题材,雕琢成为好的历史小说和电视剧。
呼唤绝代美女绿珠,魂兮归来!重现舞台!但愿观者喜爱,引起共鸣。
时共和2004甲申年秋月于墨妙楼听乐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