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国名: 阿富汗伊斯兰国(The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独立日:8月19日(1919年)
国庆日:4月27日(1978年)
国旗:2002年2月5日,阿富汗采用新国旗。新国旗是根据1964年的阿富汗宪法设计的,由黑、红、绿三色长条图案和阿富汗国徽构成。
国家政要:过渡政府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2002年6月任职。前国王查希尔
自然地理: 面积652300平方公里。是位于亚洲中西部的内陆国,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境内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全国最大的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斜贯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尔曼德河、喀布尔河和哈里鲁德河。大陆性的气候使全国干燥少雨,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季节明显,冬季严寒,夏季酷热。
人口: 2590万(2000年7月),普什图族占38%,塔吉克族占25%,此外还有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其它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俾路支、土耳其语等。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
一名科奇人牵着骆驼走在喀布尔
北部的草原上。科奇人世世代代
以游牧为生,每年冬季从阿富汗
北部地区迁移到相对温暖的南方
阿富汗的三大民族
普什图族有人口1100万,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0%。普什图人对国家断断续续统治了两个世纪。被推翻的国王查希尔、塔利班领袖奥马尔、前总理希克马蒂亚尔都是普什图人。普什图人长期得到巴基斯坦的政治和军事支持。绝大多数普什图人是穆斯林逊尼派。普什图人主要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以南。从19世纪下半叶起,普什图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脉向北迁移,因而那里留下几个普什图人的飞地(在昆都士、迈马纳和马扎里沙里夫地区)。在阿富汗北部,普什图人不到15%。
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有人口500万,占全国人口25%。塔吉克人属穆斯林逊尼派,是阿富汗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民族,在国家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大多数部长、银行家和大商人都来自这个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巴达赫尚、塔哈尔、赫拉特、朱兹詹、萨曼甘、巴尔赫、昆都士等省份以及潘杰希尔谷地。大多数喀布尔人也是塔吉克人。如果不把拉巴尼短暂的执政算进去的话,塔吉克人总共统治过阿富汗两次——14世纪、20世纪20年代末。阿富汗塔吉克人的主要语言是达里语。而东北部地区的塔吉克人讲塔吉克语。塔吉克人是北方联盟的骨干。已故的马苏德将军、拉巴尼总统、法希姆将军、伊斯梅尔汗将军都是塔吉克人。
第三大民族乌兹别克族有人口230万。乌兹别克人相当稠密地居住在靠近独联体的省份。阿富汗的乌兹别克人是穆斯林逊尼派,主要讲两种语言——乌兹别克语和达里语。
坐落在兴都库什山深处的巴米扬镇
首都: 喀布尔(Kabul)
简史:15世纪以前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纪末欧洲至印度的海路开辟后,阿变得闭塞。1747年,阿人民赶走波斯侵略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1838—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并与阿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丧失外交权。1885年沙俄强占阿领地“彭迪”绿洲。1893年阿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和英国签订阿富汗和英属印度间的“杜兰线”新国界协定。1895年英俄缔结协定,私分帕米尔地区,并将瓦汗地区划为英俄缓冲地区。1919年阿国王阿曼努拉宣布阿富汗独立。1919年5月爆发第三次英阿战争,8月英国承认阿独立。1929年1月阿右翼宗教势力和部族武装在英唆使下暴动,推翻了阿曼努拉王朝。同年,出身王族的纳第尔自法国返阿,击败部族武装,自立为王。1933年纳第尔国王被刺,其子查希尔继位。1963年查希尔国王迫使首相达乌德下台。
马背上的“叼羊”比赛
1973年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掌权。1978年4月,亲苏的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执政。次年9月,人民民主党内讧,哈菲佐拉阿明杀死塔拉基取而代之。 1987年11月,阿富汗大支尔格会议做出决定,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正式改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79年12月苏军侵占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上台。从此,武装斗争遍及全国,阿游击队与苏联支持的喀布尔政权之间的战争不断进行,给侵略者以有力打击。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离阿富汗。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总统宣布辞去一切职务。1992年4月28日,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
政治:2004年1月,阿富汗制宪大支尔格会议(大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大会通过的新宪法,未来阿富汗将实行总统共和制。伊斯兰教为国教、军队国家化、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等,均作为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写入了新宪法。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人民院和参议院组成。现在无议会。支尔格大会又称大国民会议,是阿富汗讨论决定重大国是的传统方式,由国王召集,议会两会议员、内阁各部部长、部落头人、地主、宗教学者和知识分子等一千多人参加,以“协商一致原则”做出决策。会议主题为国家内政或外交的重大问题。大会会期不定,成员也非终身制。
外交:阿富汗是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同100多个国家有外交关系,但保持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仅10个。
与中国关系: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与中国建交。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史籍上记载的大月氏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大月氏民族原本居住在中国的敦煌、祁连之间。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受匈奴族的压迫,他们才迁居到中亚细亚妫水流域──即现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处的乌姆河流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中国就和大月氏人就建立了联系。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2年之间,张骞两次西行,历经疏敕、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阿富汗就是丝路的中间枢纽。张骞西行回国时,带回了如胡麻、葡萄、胡萝卜、蚕豆这些原产于大月氏的农产品。如今,这些农产品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元424至428年,大月氏生产琉璃的技术传入中国,琉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和阿富汗的宗教文化交流往来也非常多。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使臣伊存到中国传授佛经。这是史籍记载的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佛教经典。一些在中国有名的西域高僧,如支曜、支娄迦谶、法护、支畺梁接等人都是大月氏人。中国高僧法显、智猛、法勇、惠生、玄奘西行求法,也都曾经过阿富汗。其他宗教如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也都经过阿富汗传入中国。景教即今天的基督教,在西安碑林中至今还存有公元781年刻写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以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最初都借道阿富汗。
两汉以后,中国和阿富汗的政治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公元605至616年,隋炀帝派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诸国,访问了阿富汗的王舍城。唐朝时,双方交往更加紧密。公元658年,唐高宗派遣使臣访问吐火罗。使臣归国后,由许敬宗撰写的“西域图志三十卷”是中国记载阿富汗诸国地理的最早典籍之一。南宋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里,都在大食诸国之下列有吉慈尼王朝。吉慈尼即今天的阿富汗。公元十八世纪中叶,阿富汗建立统一的王国,中国史籍上称之为“爱乌罕”。爱乌罕国王曾于1762年赠送清政府高七尺、长八尺的良马4匹。
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