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三大殿后为内廷,是帝后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内廷门户众多,即人们俗称的“三宫六院”。内廷正门为乾清门,清朝皇帝有时在此听政,称“御门听政”。康熙听政最勤,曾在这里决定平定三藩之乱、收夏台湾、抵御沙俄侵略等重大国事。乾清门之东为上书房,是清代皇子皇孙读书之处。乾清门内是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生活的场所,皇帝可随意入寝。到了清代,雍正皇帝移居西宫养心殿,乾清宫便成了举行内廷典礼、引见官员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和万寿等节日,都要在这里举行内朝礼和赐皇族家宴。
光绪年间,皇帝曾在此接见过英、法、美、日、俄、奥、葡等国使节。此外,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灵的地方。
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北,每年冬至、元旦、中秋节,皇后在此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的祝贺,行六肃、三跪、三叩礼,而后再由皇子行礼。每年三月皇后去先蚕坛行亲蚕仪式前,都要在这里阅视亲蚕工具。殿内东侧陈设“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是清乾隆年间制造的大自鸣钟。
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代按满族风俗予以重建,格局依照沈阳清故宫清宁宫的样式。坤宁宫原为明、清两朝皇后的寝官,后雍正迁居后,皇后也由坤宁宫迁往体顺堂,改建后的坤宁宫西间是祭神之地。坤宁宫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阁内设有尤凤喜床。
出坤宁门,就是御花园。它以主体建筑钦安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分布着10余座亭台楼阁、曲他水榭,其间点缀着苍松翠柏、奇花异石,成为一座宫廷式的花园。
出御花园贞顺门就是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对面景山,是紫禁城的天然屏障,它与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遥相呼应,构成中国建筑前面有水、后面有山的传统格局。
乾清门西面为内右门,进去是养心殿和西六宫。乾清宫东面为内左门,进去是斋宫和东六宫。这些建筑大部分都是清朝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日常生活的地方。养心殿之“养心”二字,是借用孟子“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一语,中设主座,是皇帝召见大臣之地。
养心殿后东边5间为体顺堂,是皇后住养心殿时的寝宫,西边5间叫燕喜堂,是妃嫔陪伴皇帝的临时住所。养心殿南院是御膳房,皇帝要进膳时,御前大监高呼“传膳”,待膳者忙将御膳传到养心殿东暖阁。
西暖阁最西一间名“三希堂”,因藏王羲之《块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绚《伯远帖》而得名。东暖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之处。
西六宫是永寿宫、诩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其中,明阉魏忠贤曾在永寿宫蹴鞠(踢球)。
斋宫为清雍正年间所建,大祀时在这里致斋。原来戒斋需去天坛斋宫,雍正改在宫内斋宿,称“内斋”。东六宫为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
参考资料:http://www.peking-hotels.com/travel/Archaian_Sangongliuyuan_of_Peking_750.html
“三宫”即指正宫,东宫,西宫。这其实是常人对后宫的一种揣测和幻想。就明清两朝而言,并不存在东宫和西宫,只在清慈禧时有东西太后。
“六院,七十二嫔妃”也只是一种夸张,其实这句后面还有一句:“三千粉黛”!很夸张啊!各朝各代后宫人数不一,但大多为宫女和女官,要么就是还未被宠幸的普通妃子,而她们的封号只是“嫔,嫱”,或是“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