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两本天文学专著。前者记载了公元前246-177年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位置;推算出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此观测值只大0.48日,测得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观测日只大0.54年。后者绘出29幅彗星图,画出彗核、彗发和彗尾,这个规律的发现比欧洲要早近1800年。
是我国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甘德写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有《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可借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今天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这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他们还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后人将甘德和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称为《甘石星表》,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甘石星经》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两部天文著作——《天文星占》、《天文》
大约在公元前37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齐国的甘德和魏国的石申各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甘德的《天文星占》、石申的《天文》,都是八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虽则这两部著作早已失传,但是从《史记》、《汉书》等史书的记载中,可以证明这两部书记载了一些领先世界的发现。首先,发现了行星逆行现象。行星在空中自西向东走叫“顺行”,自东向西走叫“逆行”,顺行时间多,逆行时间少。如果不作长期系统的观测,很难发现逆行现象。甘德、石申二人都记载了火星、金星的逆行现象。星表是把测量出的恒星的位置标明在图上,并用科学方法确定每颗星的方位。石申在《天文》中已经列出了140多颗星的星表,这比古希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的依巴古要早近200年。甘德在对木星卫星进行观测记录时,提到了一颗小赤星,它就是木星卫星中最亮的一颗——木卫二,比欧洲发现它早2000 年。甘德、石申对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作了相当精确的计算,例如确定火星的周期是1.9年(应为1.88年)、木星为12年(应为11.86年)。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天文资料《五星占》,是甘德、石申工作的继续,它写在帛书上,约八千字。书中主要内容是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天空中的方位、运动情况以及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五星占》确定金星的会合周期是 584.4日,比现代测定值只大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是377日,比现代测定值只小1.09日,在2200 多年前测得这样的结果,这在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