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一说今南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凭一部《伤寒杂病论》顽强地穿透历史的隧道,传播、扬名、济世、救人,而且是"道经千载更光辉",终成一代医圣。河南南阳是医圣故里。在南阳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张仲景医药文化又是市场价值最高、行业带动力最强的优势资源,可以说,"医圣"品牌是南阳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财富。
据史料记载,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不到十年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病,因此他立志学习医术。他起初拜同族叔叔张伯祖为师,因他聪慧过人,勤于钻研,不多久就青出于蓝;但他成名以后,依旧好学不倦,只要得知某位医师医术高明,不惜长途跋涉,登门请教。
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的说法广为流传。北宋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序》注:"张仲景,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1981年,在南阳医圣祠发现一块古墓碑---此碑后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碑座后方有隶书"咸和五年"四字,碑正中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咸和五年"是公元330年。
有关张仲景医术卓绝的传说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为王粲(仲宣)诊病一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中医知人生死,神乎其技。但"五石汤"既然如此之神,为何张仲景医书中并无记述,不能不让人生疑。不过,此事倒反映了张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治不如重防的观点。 这一轶事在《甲乙经序》、《太平御览》中有过不同版本的记载。
张仲景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被世人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一部结合了理论与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一本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有着自己独立的命运,连它的创造者也无能为力。对于一部名著而言,它的命运,更是像它的内容一样精彩、一样曲折动人。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我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等国。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 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农历正月十八,是张仲景诞辰,这一天,医圣祠人如潮涌,游园的、进香的、看大戏的热闹非凡。墓旁的四个羊头,被游人摸得光滑如新。张兼维讲了一件事情,有一年,有一位92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佝偻着背,趋着小脚到医圣祠朝圣。有人问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还求个啥,她说:"医圣爷功德可大了,我啥也不求,只图他老人家保佑咱们老百姓平平安安。"如同这位老奶奶一样,无数的人们对医圣祠,对张仲景,寄托了生命健康、国泰民安的切切愿心。
张仲景之所以医中称圣,除了精湛的医术外,高尚的医德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
在红包满天飞、职业冷漠症处处存在、医患纠纷日益严重的今天,学习张仲景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说,我们现在所知的张仲景的一切,大多来自民间传说、稗官野史、笔记小说、医学典籍,怎能表现张仲景的本真面目?但谁又能否认,这些游离于正史以外的东西,没有反映出医家的理想、人民的集体愿望和要求?
北京中医界一位名叫吉良晨的主任医师要求他的学生把《伤寒杂病论》原序背下来。原序六七百字,他说,序文文字优美,富于诗词韵律,琅琅上口,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代医圣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对提高医术,特别是提高医德,教人怎么做个真正的好医生很有帮助。
现在看来,张仲景的高尚医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
张仲景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鹊,他制定了医家"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等六不治行为准则,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技术要求。
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给皇帝和达官看病,也给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治病。他特别体恤民生疾苦,不开高价处方,尽量采用常见、地产、便宜的药物。
他看病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保证医疗质量,反对"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态度。
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遵纪守法的医德品质。
张仲景批判那些"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势利之徒。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国与活人一样重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中讲病因时,曾把"养慎",即小心谨慎地保养身体和"无犯王法"作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对患者的要求,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带头遵纪守法。市场经济的今天,医药卫生工作者很容易涉足于经济犯罪,或在诊治异性病人时出现性犯罪,"无犯王法"这一告诫,值得广大医患人员记取。
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
中医讲究传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业务上进步很快。早年间,他跟随同乡名医张伯祖学医,伯祖要求他两年内将几十本医书全部读完。为专心读书,张仲景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屋内,让人将门窗堵死,只留下一个递饭送水的小洞。就这样,他读完了《难经》、《黄帝内经》、《胎胪药录》等医学名著,并背熟数千条汤头歌。
张仲景在内科医技已相当有名的情况下,听说襄阳有名王姓外科医生治疗疮痈有绝招,人称"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数百里,前往拜师。恭敬的态度,恳切的言辞,令"王神仙"疑虑尽消,倾心教授。
张仲景也曾为弄清断肠草的毒性,细品毒草,几乎死去。
张仲景精研攻学,后来医者赞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医也。"
四是谦和谨慎、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医风学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一说今南阳)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医圣张仲景的生平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东汉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著《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
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辩证分析,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方药。为中医辩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辩证论治的楷模。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清代的《医宗金鉴》评价该书:“古经皆有法无方, 自此始有法有方,......诚医门之圣书。”
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鞒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和学说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张仲景一生的鞒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所撰鞒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