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将导致诸多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症状,了解其来源,研究其解决对策,从而帮助儿童减少甚至消除攻击性行为,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发展,达到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儿童攻击性行为 家庭 学校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其后果不仅关系到当前家庭、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将来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所以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其重要性,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解决对策,最终减少甚至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欧、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故意纵火、经常偷窃、企图触犯刑律的行为。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儿童攻击性行为具体是如何产生的呢?综合是有研究资料的,本文以为主要由以下两种原因产生:
(一) 先天原因
从一些动物研究的资料可以看出,攻击行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这主要是位于大脑深层的边缘系统,包括下丘脑、隔区和杏仁核的共同作用结果。实验表明,如果部分地切除或刺激这些区域,将会导致增加或减少攻击行为。一些对脑肿瘤和精神运动发作的研究显示,边缘系统与攻击行为有关。而边缘系统的这种作用又和存在于其中的某些激素核的激活有关。Herbert(1989)采取直接植入睾丸酮激素到豚鼠下丘脑的办法,激活了豚鼠的攻击行为;而切除边缘系统中储存睾丸酮的核则使得攻击性下降。此外像5-羟色胺一类的神经递质抑制攻击性水平也具有作用。
(二) 后天原因
后天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组成:家庭因素、大众传媒渠道、学校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结构是家庭因素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1)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专制型、民主型、放纵型。
①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的一切言行非常专制,稍有不合意就打骂孩子。这就迫使儿童通过对外界的攻击来弥补心灵的空缺。
②民主型。家长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专制,不强行干涉孩子的权利。凡事尽量采取民主决定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包办
③放纵型。对孩子漠不关心, 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专制型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都是对儿童发展不利的,都容易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加以改善。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是很有利的,不利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这种方式和专制型刚好相反,是非常好的教养方式。
> ①融洽型。夫妻之间关系和谐,生活宁静愉快,很少出现吵架现象,儿童在家里感到很有安全感,待人和善,能很好地与人相处。
②对抗型。夫妻之间经常争吵,打架,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也经常表现出来,这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攻击性行为的氛围,让孩子有了模仿的榜样。孩子通过模仿家长的攻击性行为,最终浅移默化,成为自己习惯的行为。
(3)家庭结构。一般认为有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
①大家庭。指几代同堂的家庭。大家庭容易出现隔代溺爱的现象,比如爷爷奶奶非常宠爱孙子或孙女,一味地迁就,当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时也不加以制止,甚至表扬,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加重。
②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这都是容易引起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③破裂家庭。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判刑监禁或父母离婚的家庭。破裂家庭的父亲或母亲缺乏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孩子缺乏关爱,无法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导致孩子只有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2、大众传媒渠道。经验表明,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渠道,最主要是大众传媒渠道。大众传媒渠道,如电视、电影、游戏机等,给儿童间接提供学会攻击性行为样例,影响极坏。
3、学校因素。儿童在学校接触的群体主要是教师和同学,因此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是教师和同学。学校因素主要由教师素质和同伴模仿组成。
①教师素质。教师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当:如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姑息迁就或惩处过严、缺乏正确的疏导方法。这些都容易引起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②同伴模仿。有些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别严重,这就给其他同学塑造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三、解决对策如何减少和避免儿童攻击性行为尤为重要,由于儿童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是否攻击别人,取决于其攻击性冲动强度和其在给定情境中学到的攻击性行为的程度。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去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一)完善神经生化系统。由于攻击性行为与大脑深层的边缘系统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切除边缘系统中的某个部位或通过药物抑制该部位的成长,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二)改善家庭环境
1、创建美好家庭。怎样创建美好家庭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应关心爱护孩子,抚慰其受伤的心灵,让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而不是置之不理,只有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才不会变相地通过攻击性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同时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使孩子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只有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使儿童健康地成长。儿童是最容易受家长言行举止影响的,如果家长平时很少吵架,打架,那么孩子自然没有模仿的对象,攻击性行为也很难产生了。
(3)对于家庭结构的不同,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关爱应适可而止,太多太少都容易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或加重。破碎家庭应多给儿童一些关爱,大家庭应杜绝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应以道理说服并配合行动使其停止。
2、创造良好的大众传媒渠道。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儿童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提供各种娱乐玩具、书、丰富的营养食品等供儿童选择,而尽量避免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和含糖量高的食品。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减少冲突,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
3、学校要重视儿童攻击性行为。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加以改善:
(1)教师方面:
①对儿童的尊重,满足其尊重,爱的需要。教师应多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其进行侮辱责骂。
②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仔细研究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
③掌握矫治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领悟疗法和矫枉过正法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领悟法。启发儿童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反思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攻击性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儿童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教育、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儿童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给予榜样示范,向儿童提供谦让、互动、享受、合作的榜样。矫枉过正法。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地用来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这项技术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还原,主要是要求患儿将那些由于不良行为而造成的对环境破坏的内容加以恢复;第二部分是积极尝试,主要是让患儿在这个情境中反复练习各种适当的行为。操作这两个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去除不当行为。
(2)给予榜样示范,向儿童提供谦让、互动、享受、合作的榜样。既然儿童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那么同样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当提供合作互助的榜样,通过模仿加以学习,通过强化而去形成固定的适应社会的正确行为模式。
(3)建立学校—家庭支持网络。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建立一定的联系。当学校或者家庭想要对儿童采取一些改善其行为的措施时,可以让另一方进行配合,还可以掌握儿童的详细动态,便于开展工作。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起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儿童的表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矫正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工作。家长应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应耐心疏导、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孩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那样,将会有更明显的效果。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儿童,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用爱打动其心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彻底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另外,我们还要多注重其非攻击性表现,即时加以表扬和奖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