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规范?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保持态度的一惯性:每当孩子的错误行为,遭到相同的否定态度时,他很快就知道了你的意图。要注意不要因父母的情绪变化而改变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否则孩子会感到焦虑而无所适从。

2、多从正面作指导:有时,父母过分限制儿童的行动会引起强烈的抵抗情绪。如果告诉他怎样做更合适,往往能取得孩子的合作。如:“把你的玩具放到那边去,这样别人就不会绊脚了。”也可以将这一命令以提问的方式发出:“你的衣服应该放在哪里呢?”

3、解释:父母要求孩子干什么,事先应该说明原因和理由,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了尊重,从而自愿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至于惩罚,不应该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规范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幼儿来说,主要利用他取悦于父母的愿望来培养。对良好行为的赞赏和对顽皮行为表示的讨厌,通常能使孩子保持一定的自制力。但实际上有时父母必须依赖惩罚手段来表达意图,这样,就要注意以下规则了。

1、不要延迟惩罚:因为时间一过,孩子可能忘了受罚的原因,即使经过提醒,印象也不会深刻,这就难免重犯。

2、要就事论事地惩罚:如孩子不顾警告,骑自行车上街,就应该在一段时间内不让他骑自行车,但不准吃饭或不准吃水果是不合适的。

3、警告不要过分:例如你无论怎样恼火,也不能将孩子在房间里锁上一星期,这样的警告只能使孩子感到迷惑,使你丧失威信。

在惩罚中,最麻烦的问题是能不能打孩子,有人认为轻轻打一巴掌可以使父母发泄一下愤怒的情绪,从而避免采取更粗暴的方式。但许多人反对体罚,理由是:愤怒的成人可能轻易地、无意识地伤害孩子;一旦开始体罚,那么孩子下次犯同样错误时,就可能使用更粗暴的方式;体罚本身就是你要告诉孩子所不能接受的行为中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http://www.xugu.net/03/edu/jiqiao/jZ***********.htm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