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雅人热爱苏东坡,俗人热爱东坡肉”,我看这个电视剧《潜伏》,是雅俗共赏的,兼备了苏东坡与东坡肉两者的素质。
早些时候,在春节期间,著名作家裘山山从成都回杭州过年,相聚时她就特别推介了这个《潜伏》。她说好看,编得几乎“滴水不漏”。
编得好,演得更好。男主角孙红雷好得一塌糊涂,尽管他眼睛很小;女主角姚晨也很不错,尽管她嘴巴很大。还有很多配角,都演得恰倒好处,那个叫有个性。有网络组织为《潜伏》打分,评委包括网友评委、名博评委、草根评委,参与打分的有两千多人,平均分超过82分,很不错了。《潜伏》在荧屏的崛起,那是必然的。我很佩服那些演出高手,却更佩服编剧很天才,这剧情的起承转合,是怎么想出来的呢,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看得人们欲罢不能,厉害。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对垒,结果是弱者胜了强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方面在隐蔽战线上的活计远比国民党方面做得好。比如在蒋介石身边就有一个红色间谍沈安娜,她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的一名谍报人员,十多年潜伏在国民党中央核心机关里,作为速记员,蒋介石的多次讲话都是由她记录。很多核心情报,是从她这里“出口”的。1949年4月,她悄然离开南京回到上海;5月上海解放,沈安娜长达15年的地下谍报生涯才宣告结束。隐蔽战线,精彩异常;如今从谍战领域挖掘影视题材,真是找对了路。
《潜伏》尽管巧合很多,有些细节也太夸张了点,但我看不必鸡蛋里找骨头了。它应该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电视剧学习和借鉴的。《潜伏》之所以能崛起,我看它本身也是学了人家的。我以为,它就借鉴了前苏联的经典之作《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吉洪诺夫主演的这个黑白连续剧,当年在中央台播出时就震撼了我。那是1945年春潜伏在德国核心部门多年的苏联特工与法西斯斗智斗勇的故事,真是惊心动魄。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出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播出时使苏联万人空巷,电影院的上座率也大幅下降。它也是普京最喜爱的间谍片之一。后来从编剧到导演到主要演员,都获得了国家大奖。吉洪诺夫真是功勋演员,演得炉火纯青。如今我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台播过《潜伏》之后,不继续趁热打铁,把《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拿出来播一播呢。我看《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就是《潜伏》的老师嘛。比如《潜伏》中深沉男中音的旁白,那风格就跟《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一模一样。
战乱时期,最沉痛的一句话是“想当间谍都找不到国家,不知道为谁服务”。《潜伏》剧中,最哲理的一句台词是“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和平时期,不妨说一句“间谍为国家服务,艺术为人民服务”。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和平时期,人们方才能够这么悠闲地陶醉在谍战剧中。显然,现在继续会有潜伏,但如今的谍战,更大的目的是避免发生战争,尤其是核武战争,因为,人类下一次战争如果使用核武器,那么再下一次战争就只能使用木棒了。那时,你成了间谍可以潜伏在树丛里,但总不能在木棒上播放《潜伏》吧。
□徐迅雷(杭州 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