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新闻联播》并没有像媒体猜测的那样发生变化,这让央视改革变得更加神秘。
■而邢质斌的退休,让从六月掀起并一直持续至今的央视改革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不仅仅是央视,中国媒体都在期待华丽转身。《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在酝酿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的压力来自哪里?归根结底,可以说,是时代的压力。
■“中国电视恐怕没有真正的新闻。”可能谁也想不到,说出这句话的是央视原副台长陈汉元。
■但是,这句有点耸人听闻的话,也击中了中国电视新闻的软肋。
■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这次央视改革的原动力。
央视原副台长:
“中国电视没有真正的新闻”
7月1日傍晚,中国传媒大学的谈敏和宿舍姐妹齐刷刷坐在食堂电视机前,等着看《新闻联播》。可是,当李修平和王宁依然西装笔挺地出现在镜头中时,几个女孩失望了,“哪有变?”
从6月份开始,关于央视正在或即将进行改革的消息便见诸媒体,据说《新闻联播》会是力度最大的部分,其他主要新闻节目和评论均有动作,改版涉及到各个频道……而梁建增一句“从上到下,只做不说”更是为这次大改增添了神秘色彩。
央视到底改不改?如何改?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此多元,以至于对其充满热情的,绝不止谈敏和她的同学们,事实上,无论是改革本身还是背后隐喻,央视变脸引爆的,都是这个夏天最具消暑价值的话题。
“电视的没落才刚刚开始”
在《新闻联播》的历史上,张宏民曾因穿中山装出镜而被境外媒体解读为“中国形势要变”。但在信息渠道愈发多样的今天,那些外媒记者已经不再依靠这半小时来窥探整个中国社会的阴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北京首席记者吉米告诉记者,央视尝试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中国每天都有很多新鲜事情发生,这不是我所主要关注的窗口。”
7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皮特在博客上说:我几乎可以一整天待在Twitter(一种即时信息发布工具)上,因为只要有任何新闻,这里都会实时出现,甚至是第一时间出现。即使偶尔到新闻网站上看一眼,我会很快回到这里。
很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外媒记者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事实上,也正是互联网的来势汹汹,成为此次央视变革的动力之一。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所指出的:“当手机、互联网等私媒体迅速侵袭生活的角落,传统媒体存在的需要势必趋弱。广播与报纸已经在电视与互联网的冲击中找到定位恢复元气,而电视的没落现在才刚刚开始。”
“中国电视没有真正的新闻”
7月7日这天,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陈汉元从书柜里翻出一张尘封了30年的录影带,“你很幸运,除了我和老伴,你是30年后第一个看到它的人。”73岁的陈汉元告诉记者。
1980年,陈汉元是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受命采访来华访问的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和法国总统德斯坦,录影带里,他问法国总统德斯坦:总统先生,您对法国青年们的愿望了解多少?问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回家乡视察为什么还要自己掏钱买飞机票?
如果回头打量1980年的中国,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绝不简单——这一年,中国待业青年数量激增,无数人陷入迷茫,一封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就引发全国青年关于人生的大讨论,而在当时的法国,年轻人因精神导师萨特的离世而陷入悲伤;同时,1980年的中国面临着诸多问题……30年过去了,能这样提问的记者却仍少之又少。
“怎么改?朝哪个方向改?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陈汉元这样说。事实上,他提出的是中国电视至今无法解答的问题——“新闻联播30分钟,老百姓爱看的也许就是最后的3分钟。中国电视恐怕没有真正的新闻。”
“有条件的人就看凤凰卫视了。”陈汉元家里的电视几乎一天到晚锁定凤凰卫视资讯台。“央视改革,一定要研究凤凰卫视。”
有趣的是,在很多专家看来,央视此次改革与凤凰卫视落户内地带来的冲击脱不了干系。同时有媒体报道称,这次央视改革,可能要设立《总编辑在线》,邀请凤凰卫视曹景行加盟并推出评论员制度等等,其对于凤凰卫视运作模式的借鉴十分明显。
每一次改革都呼应时代
央视播出史上,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陈汉元发起的“正点播出”称得上第一次变革,那么90年代,主持人方静所经历的语态转变则是一次超越式跨步。
1984年之前,中国电视节目的播出从来没有规律可循。正是陈汉元提出,每个周日8点必须准时播出《话说长江》——正点播出的制度由此而来,这一制度随之带动更深层次的变化:陈铎等第一代电视主持人诞生;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和规格化也从此起步。
1992年,海外中心作为改革的新产物刚刚成立,那时初入央视的方静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里第一个以长发形象出镜的主持人。两年后,方静开始首播《中国新闻》。录样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制片主任说:“方静,咱们没有长头发的主持人,你得剪短。”方静说:“可是,我留短发实在不好看啊……”于是,紧急请示台长杨伟光。后来,杨伟光回复,央视从来没有规定不可以长发出镜。于是,方静顶着一头长发出现在荧屏上,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播报历史上的第一次……
“央视的变革离不开中国的大环境,更是当下时代的需求。”80年代的陈汉元,90年代的方静,再到2009年可能以曹景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评论员,这是央视51年中的3次变轨。变脸,意味着可以改进,意味着中国新闻界最传统的部分终于直面“西强我弱”的现实,并努力以国际媒体为标杆做出改变,这本身是一种勇气。
期待怎样的电视新闻
在美国留学的几年,方静几乎全方位地了解了国外电视的运作模式与播出理念。“与西方电视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全面、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中国的电视新闻。”方静说。而在陈汉元看来,凤凰卫视吸引自己的最大原因在于,它完全遵从时效与新闻价值,这也是央视需要改革的第一点。“某某领导人的随同同机到达,这有什么好说的?!还有‘做出积极的贡献’,贡献还有消极的吗?”白岩松面对媒体曾提出“流畅的废话”一说,与陈汉元的举例不谋而合。
“改革之后的新闻报道应该允许多元观点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要让舆论起到监督作用,这是新闻改革的核心。”陈汉元向记者所描述的,恐怕不仅仅是个人心目中理想的电视新闻。
善弈者谋势,在这场以改变自身而企图于新闻激战中站稳脚跟的变革潮流中,央视并不孤独。从全球沸腾的大环境到集体沉默的暴风眼,从央视低调变脸到地方台纷纷跟进,从《人民日报》扩版、新华社开通电视新闻线路并进军开心网,到“中国之声”改版。这个夏天,不仅仅是央视,也不仅仅是中央媒体,整个中国媒体都在挤压下谋求突围,他们正在或者即将完成各自的华丽转身,虽自成一体却也默契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