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邵阳绥宁县寨市镇一栋老木房子,二楼卧室的窗户被封死。63岁的范飞龙不停地喊着“儿子啊,你的大学同学来看你了。”可是,屋里只传出了一句冷冷的“宝气,带这么多人来。”
木屋里住的是老人的儿子范志忠,一个曾让整个寨市镇人骄傲的博士生。10年前,范志忠因遭受实验失败的打击,患上精神疾病,被学校遣送回家后把自己锁在小木屋里,晚上就蜷缩着睡在房里唯一的木箱中。范飞龙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整整10年,他不愿跟任何人交流,连父母送的饭菜都害怕被下毒。”
睡觉就钻进一个木箱里
范飞龙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2月28日,一个噩梦般的日子。那天,老人突然接到儿子学校的电话,说范志忠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几天后,范志忠被学校送回家。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两位老人四处求助,花费了近2万元,可儿子病情无法得到根治。2001年底,范志忠病情出现反复,经常无缘无故摔打家具,向路人、过往车辆投掷石块。
记者看到,范志忠住的二楼只有一把木梯子上下,他的母亲说,原来的楼梯被范志忠毁了。记者脱了棉衣,总算“钻”了上去,只见范志忠住的房子窗户被木板封死,仅留一个小门进出,屋里没有一丝光亮。
“他自己进房后,就会把门反锁上。”范飞龙说:儿子没有安全感,一年四季总把门锁得严严实实,睡觉就钻进一个木箱里。好不容易出来,手里也总揣着一把刀。“连父母也不记得,不信任。每次吃饭都是我们送到他面前,但我们不先吃,他就不肯吃。他怕我们在饭里放药。”说到这,范飞龙禁不住再次流泪。
心里有两道过不去的坎
记者翻开范志忠的大学毕业证、荣誉证书,得知他1984年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还获得过“三好学生”。
在父亲范飞龙眼里,范志忠更是一个从小非常懂事、孝顺、做事追求完美的孩子。他告诉记者,范志忠从小好动、活泼,各类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很多叔辈常常被他杀得“落花流水”。“范志忠最喜欢制作飞机,无论什么木块,到了他手里,都会变成漂亮的飞机。村里小孩愿意用作业本交换他做的飞机。”
上中学后,范志忠变得很要强,有事总是闷在心里。村民对他的印象是“从学校回家,除了出来做事,就很少看到人。”而让范志忠的叔叔范飞保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侄子曾责怪父亲没有社会背景、雄厚的经济基础,但又不愿意说出更多的想法。“父母穷,在他心里认为,一切只能靠自己!”范飞保告诉记者,“他读大学后进修研究生、考博士,都带有一种想改变现状的强烈欲望,一旦他的这种欲望遭到挫折,他就无法承受。”
父亲范飞龙回忆,有两件“刻骨铭心”的事可能成为儿子心里迈不过的坎。一是研究生毕业后他想继续考博,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范飞龙极力反对。儿子虽然口头上答应先工作,私底下却离开工作单位,自费去了四川联合大学读博。二是读博期间,范志忠苦心经营的一块科学试验田被毁坏,“那是他全部的希望!”
大学同学来访避而不见
“范志忠,我是碧彩啊,和你一起做实验的碧彩,还记得吗?”临走时,和记者同来的他的同学傅碧彩不停地呼喊,试图唤醒这位同窗的记忆。屋里只传出范志忠一句冷冷的“宝气,带这么多人来。”记者透过墙板的缝隙看到,蹲在里面的范志忠一直没有正面对着这边,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有身躯在不停地摇晃。
最后,傅碧彩突然提出一个要求:“志忠啊,我们走了,也许你以后很难看到我们这些同学了,我是和你一起做实验的碧彩啊,你不想和我握握手吗?”没想到,这一次范志忠转过头来,看了看一墙之隔的同学,又看了看自己的手,说了句:“我的手脏,很粗糙。”这是我们听到的第二句话,也是直到临走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傅碧彩说,同学来看望他,在他心里还是有感觉的。他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木箱里,是不敢面对现实,在回避所有的人。
我们走了,谁来养他?
范志忠的父母告诉记者,他们今年都已63岁。过度的操劳,让两位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想到范志忠以后的生活,范飞龙忍不住满眼泪花:“我们现在还能做点事情,挣些生活费,坚持为他送些饭菜。可我们走了后谁来为可怜的志忠送饭菜啊!”
范志忠的同学认为,博士生变成了精神病患者,是一个悲剧,但社会不应该放弃他。同学夏春生告诉记者,得知范志忠的遭遇,农学院的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为他募捐了1万元。“然而,对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范志忠来说,这1万元不过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