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为了铭记前辈革命者为祖国做出的卓越贡献,荧屏上也涌现出一大批红色谍战题材电视剧。不过,观众却发现一些谍战剧有些“变味”。深入虎穴的男主角们不是和敌方女特务谈起恋爱,就是“被迫”用爱情换情报。频频出现的俗套“美男计”令不少观众和专家不满,认为这是制作方的投机取巧,是对英雄的一种亵渎,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
网友炮轰
优秀特工成情场高手
由郭晓冬、刘小峰、秦岚等主演的《红色电波》曾在多家卫视热播。剧中,郭晓冬扮演的男主角许少清是我党“潜伏”在敌营中的代号为“闪电”的天才报务员。不过,有网友指出该剧漏洞百出,“一个优秀的演员被剧本塑造成了一个失败的角色”,作为一名优秀特工,“闪电”的英雄事迹在电视剧中几乎找不到。
这位网友质疑:“闪电打入军统无外乎两项任务:收集情报和设法营救我方人员。但闪电在哪一集里收集到过重要情报?又在哪一集里救过谁?”该网友更“嘲笑”闪电有双金耳朵,但这双金耳朵在日本投降后就再没见有什么用,而且闪电潜入军统后不光一事无成,甚至连自保都难,要不是被军统上海站站长的女儿章嘉雯看上,后果不堪设想,优秀特工似乎只是一个情场高手。
电视剧《最后的99天》讲述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肖昆和肖鹏为了各自的信仰而“暗战”的故事。硬汉张涵予和段奕宏分别扮演共产党员肖昆和国民党谍报人员肖鹏。该剧也没逃过帅特工利用女特务的套路。作为全剧核心人物,肖昆和军统特务章默美的感情是剧情发展的关键,以至于给人的错觉是,肖昆离开了章默美就办不了事。
不合理桥段层出不穷
类似的剧情,在最近热播的一些谍战剧里层出不穷。《虎胆雄心》中,杜淳饰演的我党地下特工江波,一面对同志康瑛“情深深”,一方面又和潜伏在日方的尤佳丽(藤玉莲)有爱情纠葛。此外,他甚至和国民党女特工罗茂莉和娇妮也有说不清的感情。
该剧制片方曾坦言,这是为了吸引一些原本不看电视的年轻观众,并将这部剧打造成“红色偶像剧”,但过多的“三角恋”实际也误导了观众的审美取向。网友对该剧讨论最多的不是江波怎么机智英勇在敌后潜伏,而是他到底是爱康瑛、藤玉莲还是娇妮。谍战英雄变质为一个多情种,这难免令人感慨。
这些不合情理的桥段,引起了一些观众的不满。有观众表示:“现在这种谍战剧都太雷同了。我党的地下工作者都成了英国特工007。人长得帅,功夫高,心思又缜密,甚至都很会讨敌方女特务的欢心,让她们投怀送抱,不仅主动把情报供出来,甚至因爱而‘投诚’。”更有观众嘲讽,这些谍战剧就是将“抗日谍战故事”和“英国007系列”结合的产物,“我方的好人怎么都打不死,打对方却是一枪一个准,更神奇的是,手枪子弹似乎永远打不完。而且似乎过去的谍战剧流行美人计,现在却开始‘反串’,流行‘美男计’了。”
有网友指出,这样的“身份错乱”在那样的一个非常时期是很不可信的,这些电视剧根本就是胡编瞎扯,“那个时候敌我的斗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地下工作者其实是用生命危险作代价换取可贵的情报。他们哪里有时间去谈情说爱?而且当时的组织都是有纪律的,他们如何去谈恋爱?退一万步说,即使情况需要他们恋爱,但当时的军统对我党地下人员是除之而后快,我们的地下工作者怎么会甘冒这个风险,为了情感而轻易暴露身份?”
专家观点
很多情戏缺乏考证
对于观众的质疑,专家也有同感。复旦大学历史教授顾晓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很多谍战片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已脱离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惊悚”“悬疑”“推理”再加“爱情片”的商业产物。
但他强调,谍战剧不应该只有这一种。“我觉得应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现在的这种类型片,就是把现在流行的一些人物间的关系,套用到那个时代的故事背景下,就像我们的特工都成了福尔摩斯。这固然有其吸引力,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那种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谍战剧。这些电视剧是需要严格考证并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反复推敲的。”他举例:“比如,我看过一部作品,讲的是一个没有肚脐的美女成为英美特工的故事,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她是有原型,有史实背景的,但我们的谍战剧里的主人公动不动就谈感情,很少有真实的历史根据,只是在模仿007的路子。这其实是缺少责任感,瞎编乱造。”
红色题材不能泛娱乐化
顾晓鸣认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红色谍战剧火爆荧屏,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说明我们的祖国已经日益强盛了,这些题材都可以拍成影视题材,宽松地去讲述。另一方面是观众好奇心的驱使,随着一大批历史档案的公布,现代人已经不满足于那种卿卿我我的感情戏或胡编乱造的历史戏,他们需要一种锻炼智力的体验;所以,两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红色谍战题材的走红。”
不过,顾晓鸣认为,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戏说”,但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泛娱乐化的倾向则殊为不妥。“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它的特点,在那个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历史关系是很复杂的,不是电视剧里描述的那样风花雪月。过于娱乐化,就会把这种历史信息量给抹煞了。”
制作方回应
感情戏并非主线
对于网友和观众的质疑,记者昨天联系上《最后的99天》的导演汪俊。他觉得观众对于剧情其实有一种误解。他以肖昆指引章默美走向光明的桥段举例。“肖昆并没有利用章默美的感情。首先,章默美这个人物我们在塑造时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她出身是储家的下人,当时报名军校也是抱着抗日的心,从没想过死心跟着国民党;而她参军时,抗日已经结束,所以她还没来得及看清国民党的本来面目。肖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而争取她加入我方阵营。至于利用章默美的感情,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因为章默美一开始并没有接受肖昆的感情,她是直到最后时刻才向肖昆坦白,所以肖昆真正可以说‘利用’的,只是章默美本来软弱的性格,善良的人性,以及她看到国民党黑暗一面后的矛盾心理。”
汪俊承认,《最后的99天》主要的故事情节是根据史实改编的,“肖昆这个人物就的确有历史原型,故事的大背景也是真的,但贾程程和一些情感的戏的确是编剧添加的。”不过,他并不认为添加感情戏有何不妥,并举了苏联电影《第41个》的例子,“故事讲述的是女红军玛柳特卡在逮捕一名白匪中尉,押解的途中两人被困孤岛。这个中尉是大学生,很有才华,和她谈莎士比亚,玛柳特卡很快坠入了爱河;但当小船来了,中尉跑向自己阵营的船只时,玛柳特卡依然开枪打死了他。这部作品很有代表性,起初是女人的天性超越了思想,但最后时刻,共产党员依然表现出坚定的信仰。”
新报记者|茅中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