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线婚姻——傣族婚俗
拴线婚姻
结婚那天,人们把新郎(傣语叫“黑迈”)送新娘(傣语叫“摆迈”)家里,举行拴线仪式。在竹楼堂屋靠里的一端摆上一张小桌子,用芭蕉叶把桌面铺好,上面放上两个用芭蕉叶做成圆锥形的帽子(傣语称为“索累东”)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雏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盐巴、一杯酒以及盛着糯米饭和白线条的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果子的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男右女左地跪在主婚人的对面。拴线仪式开始时,先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均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头倾听贺词。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揪起一坨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点祭鸡、盐等物,每人连续点三次,点完后放在桌子上。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有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然后,主婚人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接着,在座的其他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关于拴线来历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古时候,有个穷孩子在王宫里当仆人,一天公主问他:“以后我会嫁给谁呢?”穷孩子直言不讳地说:“你会嫁给我的。”公主认为穷孩子是她家的仆人,竟敢说出这样的话来侮辱她,真是狗胆包天。一气之下,拿起一把小刀向小仆人砍去。几年之后,这个穷孩子经过许多周折,成了一个国家的国王。不久,两个国家联姻,那个国家的公主正好嫁给这个穷孩子。当公主发现夫王头上的伤疤时,悔恨万分,当即向丈夫道了歉。为了表达他们之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就请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把他俩的手腕拴起来,表示他们已把灵魂拴在一起,永远不分离了。
有的说,古时候有个小和尚跟着大佛爷出游,遇到一个正在锄地的爱尼小姑娘,大佛爷告诉他:“她将来就是你的妻子”小和尚看不起爱尼人。一天,小和尚又见那个爱尼小姑娘正在锄地,就把她的锄头夺过来,向她头上猛砸过去,姑娘顿时错倒在地上,鲜血直流。小和沿以为他死了,扬长而去。事后,姑娘被守菜园的傣族老夫妇救活,并收为养女。不久,那个和尚长大,还俗了。一天,在赶摆场上他发现了穿着傣装的那个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结为夫妻,并生下了孩子。一次,孩子问母亲头上的伤疤是怎样来的,母亲照实说了。在一边听着的丈夫悔恨不已,旋即向妻子承认了错误,妻子也原谅了他。为了表示真挚的爱情,他们用白线把两人拴在一起,并相互在手腕上拴线,表示永不分离。为了纪念这对夫妻忠贞的爱情,后来人们举行婚礼时,就用芭蕉叶做两个圆锥形的帽子(代表当年爱尼姑娘戴的帽子),供在婚礼桌上,并为新郎新娘拴线。洁白的棉线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拴线的意味着白头偕老,永不分开。
现在拴线仪式不仅在结婚仪式上举行,而且在一切隆重,庄严的场合也可以举行。譬如:新的领导上任、新的领导班子产生等,都可以举行拴线仪式,意思是把新的领导和领导班子的灵魂和心拴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上。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
买鸡肉 找对象
在云南德宏的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
而没有对象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当双方恋爱成熟时,一般由男方请舅舅或姨妈出面去姑娘家提亲,对方答应后便可成婚。
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女方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定婚之后,就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都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意为“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两颗心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