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童木》内地上映3天后,发行方称票房过4000万元的消息见诸报端。几天后,《中国电影报》数据曝光,《阿童木》上映3日票房仅为1700万元左右。不仅引来媒体一片热议,顺便也牵连出此前《特工008》、《倔强萝卜》等多部电影票房造假的事实。《阿童木》发行方光线影业还郑重其事地出来向观众道了歉。
我惊讶的是,虚报票房竟然还能成为新闻。不是这时代人心不古,我倒觉得像是《阿童木》遭受票房败绩后,新策划出的营销策略。通过这种负面新闻,让消息获得最高的到达率。坏消息永远比好消息传得快,如今的市场营销人士是深谙此理的。
中国电影业能有如今这个势头,“注水票房”也是立了汗马功劳的。对整个行业来说,虚报一些票房,有百利而无一害。票房高,制片导演演员都有面子,在未来能更便利地吸引投资和观众。对投资方、院线来说,可利用从众心理,多拉一些观众入场。对媒体记者来说,又找到了一个做新闻的理由。就是对观众似乎也没什么大损害,谁让你盯着票房看电影呢,不管怎样,不过是多花了点钱丰富了业余生活。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这种超高的票房神话,能吸引到更多外行前赴后继地向电影工业投资。可能真正吃闷亏的,是那些相信了票房神话的投资者,反正他们钱多,就算为中国电影事业做了公益。
有了诸多理由,票房想不造假都难,越是大片往往造得越多。反正都是虚拟数字,大家互相攀比,于是一年更比一年高。早听业内人士说过,就是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是能花钱美化一番的,反正没有部门监管,更没有人让你按统计数字交税。
我想文化产业的数字造假,比起很多地方政府的数字造假来,可能还要好点。看过报道,黑龙江有个乡只有21头奶牛,上报的统计数字竟然敢填2100头。如果政府都在数字上大做注水文章,又怎能管束着那些在市场打拼的企业呢?中国人从不跟数字较真,应该也有些年头了,反正都睁一眼闭一眼。
问票房为何物?内行会回答你说:废物。但这个废物虚夸得好,又确实能带动真的票房,这是发行商乐此不疲地制造假象的原因。随着华谊兄弟公司的上市,想来这类风气会在一两年内有所遏制。一旦媒体虚报的票房和上市公司的年报对不上号,相信自有股民出来较真。到那时就不是发个道歉就能完事的了,它可能影响的是上市公司的公信力。所以说虚假的市场数字,还得靠成熟的市场机制才可能真正防范,靠监管或呼吁都用处不大。这或许是目前票房开始向实处慢慢着陆的一个潜在原因。因为电影业的龙头公司上市了,大家以后吹牛也得靠点谱,别最后吹得让老大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