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拍案惊奇》海报
美英联军冲进巴格达时,一定也曾拍案惊奇。
“那支让萨达姆引以为傲,在中东地区绝对南坡腕的共和国卫队跑哪儿去了”?
而现在,张艺谋的心情,和当年那些美英联军估计是一个样。
从惨烈的大军团作战到意外的零星交火
《三枪》的胜利来的有些摧枯拉朽。
去北京的各个影院看一看,人山人海。
院线集体给了《三枪》最多的放映厅和放映场次,依旧一票难求。
同样的事,发生在上海、武汉、西安、沈阳、成都……发生在每一家电影院。
今年的贺岁档,火!《三枪》,更火!
采访时,大部分观众给张艺谋和《三枪》众主创最为热情的支持与鼓励。
上映6天,已轻松拿下1.93亿的票房。
如果张艺谋的电影拿下高票房不稀奇,那么这次稀奇的事,出现在“反张联合阵线”的战斗力上。
和张艺谋纠缠鏖战了半辈子、每遇他的电影上映就倾巢而出各显其能的”反张战士们”,这次依然摆开了阵地战的架势,前赴后继,赴汤蹈火,所以部分媒体上“痛批张艺谋”依旧显得很时尚。
但这种痛批现在也只剩下时尚的成份了。一位南方做了十几年电影报道的记者称:韩寒(Q吧)和洪晃都是扯淡,明明让你去看一场开心麻花的话剧,回来你非骂人家音乐剧不好看,这要么是心态有问题,要么是你自己没看明白。
从白展堂的“葵花点穴”到郭芙蓉的“排山倒海”
说到高手,说到寂寞。自然免不了絮叨一下连高手都忘记的曾经。
精英们说,这很重要,名曰“性格养成”。
精英们总是会总结和归纳,就像《三枪》发布会上,大家翻来覆去把玩的“零度表演”。
如此专业又晦涩的名词不但窘坏了孙红雷,更是直接震住了没怎么和“精英”打过交道的小沈阳。
明明就是一喜剧加惊悚的商业贺岁片,怎么一挂上“MADE IN 张艺谋”,就如此多的说头?
干脆,闭嘴,谁问问题都是三两句作答,剩下的,就是看张艺谋怎么和他们掰乎。
在与“批张派”长期作斗争的过程中,张艺谋也有自己的辛酸泪和性格养成,原先是你爱说说我一句话不说,现在,你还没张嘴,我就说,说到你没话说。
做为那个时代杰出的穿喇叭裤的老文艺青年,还在国棉厂做工会干事时,胸口还挂着海鸥4B动不动跑华山采风时,张艺谋就表现出了他过人的天赋,当时干工会,没网络聊天室聊天,没OA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所以能干的,就只是画黑板报。
因为粉笔色彩的欠缺,当时全国的黑板报都盛行大红大绿,因为监督评比和小红花,任何一个有追求的文艺青年,所做出的每一期黑板报,都会在相同的色彩中变幻出不同的样式来……
这样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张艺谋日后的创作,笔者曾经有幸在西影厂的故纸堆里看见过张艺谋当时用海鸥相机拍出的摄影作品,从那会开始,张艺谋的风格就很异类,谋变,谋新,所以,总能在类似“南坡地区影展”的场合大放异彩。
日后有幸成为拍电影的“艺术家”,张艺谋求新求变的套路就海枯石烂从未更改。不信?你从《黄土地》开始,挨个儿捋捋。
但很不幸,在当时的中国,任何求新求变的过程都会遭遇既有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审视与冲击,比如,他试图从“南坡区”摄影大赛发展到国际影展的努力,在当时,就遭遇到了媒体的冲击。
现在想想,当年骂张艺谋去国外参赛是迎合西方窥荫癖的人,也一定看不惯和瞧不起卖牛仔的个体户,但和抨击个体户不同,当时给张艺谋的罪名,却无异于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直指人最脆弱的神经,直接能毁掉一种方向,点死一个人。
幸好,当时的张艺谋还算皮实,在点穴手的攻击下,活了下来。
事后证明,他的那条路是符合当时电影营销推广的套路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至今还在这上面努力,只不过,现在有些人的努力,更像是赌博或者投机。
在别人开始循着他的成功之路走时,在那些曾经捶胸顿足骂张艺谋卖国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各类艺术片的坚定拥护者,平时买张碟都优先选择原版字幕时……张艺谋不玩了。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张艺谋这种老换花样的个性决定了他这一生,必然会争议和奇迹比翼双飞。
就像他在一个历史变革的时刻,恰巧遇见仗义又多金的张伟平。
这一时期的张艺谋,似乎更乐于思考整个电影工业的脉络和走向,于是,有了之后的《英雄》(电影版、美剧版)。
而这一次,或许是张艺谋的名头越来越响,也或许是触动的面更广更大,“批张”终于由游击队变成了集团军。
在飞速发展的媒体怂恿下,这场骂战堪称经典,一个个各显其能花样翻新,张艺谋也终于意识到郭芙蓉的“排山倒海”,其实比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更具力道。
从口沫横飞到意兴索然,从“骂出名”到“捧时髦”
历史似乎总是要让人高唱一曲“再回首”才肯清晰,回看当年《英雄》掀起的那场战争,之于张艺谋甚至中国电影的意义,绝不亚于滑铁卢,诺曼底、或者挺进大别山。因为在那场你死我活的征战之后,敌我双方的力量格局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张艺谋这回《三枪》的全面胜利,也已只是时间的问题。
如果说《英雄》的时代,报纸上怎么咧咧一下,还能左右一下老百姓的判断,还能让张艺谋动下肝火,还能让几个所谓“精英”因为“批张”而一战成名,可发展到了《三枪》的时代,哪家媒体再留出偌大篇幅扛着大刀长矛雄赳赳杀奔张艺谋和他的电影而来,其意图已经不言自明,借摇旗斥骂三枪之力,给自己立个婊子牌坊。
因为我们发现,谩骂的花样翻新并不能遮掩我们意识的严重滞后,这种历史的惊人相似经常在骂声结束后一并到来,《英雄》开始,中国电影还真的进入大片时代,张艺谋的判断还真似乎是正确和敏锐的。
一部中国电影的投入从八千万人民币吓死人到八千万美金都令人无动于衷,一部中国电影的票房从三千万飞涨到三个亿,电影院从改成股票交易所歌舞厅再发展到成为院线联盟,每个人,都从电影艺术到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中,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当然,什么时代都少不了遗老遗少,确实有一部分“精英”,在天桥或者沙市口不断淘换着盗版的G9,拿自己“异于”别人的口味来凸显自己收藏的优越,甚至来左右着我们选择的口味,虽然我们可能淘不到、看不懂他们的贴心推荐,虽然我们被他们鄙视为庸俗,但似乎,习惯了花自己工资的我们比习惯了看免费场的他们在电影院里掏钱要爽快,但似乎,他们迷恋着的趣味已经和我们三俗着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远……
这,或许就是《三枪》出世的时代背景,之一。
开始时,某些媒体对张艺谋的抨击、对商业电影的厌恶、对价值观和艺术品位的颇指颐使还令我们震撼,甚至,令我们不敢发声,可几年之后,他们的恶评已经挡不住老百姓奔向影院的脚步!
你痛心疾首说张艺谋只认钱不认艺,三枪拍的多不文艺多二人转多三俗时,脸上挂着的表情多像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啊!
都什么年代了,真以为我们不会思考,真以为我们永远是一帮二百五吗?!
让那些习惯“倒张派”遗憾了,《三枪》公映以后,张艺谋获得了他自《英雄》以来最为广泛的一次群众支持,那些对这部电影来说堪称“负面”的评论,破天荒没能产生应有的“负面效果”。从当年《英雄》《十面埋伏》时的一团《乱战》,以至于《新周刊》都要出来高喊“保卫张艺谋“;到现在老百姓用脚投票,让那些习惯占据有利地势恣意发声的所谓”精英“毫无作为,只得拯救他们自己,我们只用了五年时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开放、包容与自由的胜利。
相反,《三枪》作为电影本身,到底拍得好与不好,反倒没那么重要了。就像当年的超女,通过它选出来的歌手可以各安天命,但那场火热的选秀造星运动,却有着它对娱乐工业发展最为独特的历史意义。
以前的真相是,骂张艺谋可以看到他离精英有多远,现在的真相是,骂张艺谋显示了张艺谋离群众有多近。
从自由评论到恶意攻击,从黑猫白猫到一只好猫
一部电影,你可以尽情说它好,你也可以尽情说它坏。
这是我们天赋的,喜恶的自由、评论的自由。
就像《三枪》,韩寒说给它打1分,OK,他有他的判断和打分标准。
洪晃说它只适合在农村放给农民兄弟看,虽然话里话外有点俯视的成分,但其实也OK,毕竟人是大院长成的大家闺秀,生活在如《无穷动》
般隐晦和高贵的精神世界,看二人转一样的电影自然有点扭捏放不开……
如此类的议论,不管好与坏,其实都还很可爱。
但不知为何,都已经2.0时代了,却偏生还会有那许多封建的媒体或者媒体人,带着习惯性的心态或说莫测的心机,非给一部贺岁片冠以高段和难以捉摸的定义,认为张艺谋拍《三枪》就是堕落,就是祸国殃民,就是电影界的耻辱等等。
对于这样的媒体评论,我们怎能给它什么好脸?
一副文革腔调,话里话外像是要枪毙某个阶级分子,哥哥,这都什么年代了?二人转都能混搭RAP了,哥本哈根都开气候会议了,你能否也环保减排一下,别再放那些废气浪费大家的版面了,成不?
对那些人,赵本山在《三枪》里说的最好:你别糟蹋青春了,其实你的心态,早已立秋了。
2009年,五十八岁的张艺谋开始向90后致敬,其实他比很多骂他的人都要时尚与清醒。在 “大师”甚至“国师”这样的绝路前,他本能的反抗与躲闪,或许,他牢记着一句陕西的哩语:把你额儿架在二梁上,看你这怂咋哈来(把你这小子架在进退不得的山梁或虎背上,就等着看你憋屈成什么样儿),吃惯油泼面的陕西人,称得出自己的斤量,就像任何一个智者,都不会真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一个样。
张艺谋在奥运会获得极大盛名后拍《三枪》,俗咋了?这份俗惹着哪个雅人了?谁规定一个命运多舛的老人,就必须总用“艺术片”来讨“艺术人群”的欢心了?文艺旗手改行老顽童你管得着吗?
我觉得,张艺谋拍《三枪》这份自由,堪称绝顶高手活明白之后天人合一的超级境界。
这种心态上的自由,创作上的自由,比那些羡慕嫉妒恨他的电影人,要牛X多了!
所以,甭管《三枪》是黑猫白猫,张艺谋这个老头子敢拍它,还能靠它撂倒一群鼠辈,本身就是一只好猫。
更多电影新闻、影评、影讯,请点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