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毕格罗的这次得奖,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女性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她的拿奖,也意味着好莱坞历史上终于有了第一位属于自己的女王级导演,她最经典的宣言是:“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
大家够成全云端的天才,难成世俗的王者
老迈奥斯卡,“需要”她博出位!
颁奖礼结束,字幕上出现一排英文——卡梅隆说:“有没有奖杯我无所谓。我家里有不少小金人了。”
这算是对卡神的变相安慰?但至少说明一点,《拆弹部队》的获胜更像一种“成全”。因为所有人都希翼三八节到来之际,82年的奥斯卡历史上出现第一位最佳女导演。
奥斯卡评委、中国女星邬君梅表示,虽然《阿凡达》是里程碑式电影,不容忽视,但奥斯卡还是奥斯卡,相对虚幻的潘多拉星球,评委更青睐现实题材的《拆弹部队》。“看《拆弹部队》的感觉就像跟他们一起参战,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比纪录片还厉害,看时有窒息的感觉。”
一定要问为什么“美国大兵”最终拆了那颗精致唯美的潘多拉星,为什么卡神赢了世界,却输给了前妻?那是因为卡神和他的《阿凡达》都败给了现实:纳美人再可怜,也是被强权欺负的对象,和美国人的现实拉得太远;奥斯卡,需要一位女导演获奖,比再给卡梅隆的柜子上添个小金人更有现实意义。
“云端的天才,永远成不了世俗的王者。”有人把世界杯上颁给荷兰队的这句话送给了落败的《阿凡达》。
她足够强势
男人那活儿 我能干得更牛
“如果说女人拍电影确有阻力,我只会选择无视,因我既不能改变我的性别,也不会停下来不拍电影。”——“女王”如是说
今日起请别叫她“詹某人的前妻”,请尊称“凯瑟琳女王”。“女王”名言很多,她最经典的宣言是:“男人那活儿,我能干得更牛!”还有:“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很难相信女导演能拍动作大片,或该问问那些电影公司的老板为何不相信。”多么女性主义!这位现年59岁(比卡梅隆还大3岁)、身高1米82的女强人自打入行就把目光瞄准“男性的世界”。
她的电影 拍的都是男人
其第一部短片《The Set-Up》,只有20分钟长,主打两个男人扭在一起搏斗的情景。放映时,有观众大声解读曰:暴力实乃人之本性……
第一部电影长片《无情》,讲述摩托车手威胁小镇,随后的《血尸夜》讲的是吸血鬼在克拉荷马州发泄怒火,让该地血流成河;还有讲冲浪手抢银行的《惊爆点》,警察爱杀手的《霹雳蓝天使》……内地引进过的2002年商业电影《K-19:寡妇制造者》,讲述一群前苏联官兵在核潜艇上的生死历险。全片只有一名女演员,就是为官兵践行的元帅夫人,但是脸都没露一个……当其他女导演懂得扬长避短,选取你侬我侬的爱情电影家长里短时,极富野心的她却扛着摄像机冲进战争最前线。
她的电影 票房一直走低
“凯瑟琳女王”,1941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比前夫卡梅隆大了整整3岁,有人把她和卡梅隆当初的分手形容为火星撞地球——同样强势的两人,私生活怎么能长久?
她最早学习绘画,并因此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只是在大学转了兴趣,决定拍电影。从1978年执导第一部短片起,她的电影就确立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男人、雄性、暴力和权力成为电影主题。她和前夫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路子:她自称从未拍过商业大片,即使是有哈里森福特加盟投资1亿的《K-19》,在她看来都不属于商业制作,而此片票房相当惨淡,北美地区3500万美元,全球只有6500万美元入账。但这已是其作品中票房最高的一部。此次《拆弹部队》1267万,加上海外650万的票房,仅仅收回1100万美金成本,是本届奥斯卡入围影片中票房最低的一部。
“部队”够扯淡
加长版征兵广告变身“伟大电影”
《拆弹部队》的胜利,其实相当符合美国的历史潮流的。在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安定心态面前,这样一部政治形态积极向上的“主旋律”电影多少能够抚慰人心。下面介绍一下该片的三大“拆字决”,探讨一下为何一部加长版美国征兵广告能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拆字诀一:题材
相当“主旋律”大国意识贯彻首尾
《拆》片讲述的是美国驻伊部队中的一支特殊队伍——拆弹部队的故事。但聚焦的人物只有拆弹小组的新任组长威廉·詹姆斯。退役前一个月,他来到新的小组担任主拆弹手。但不按道理出牌的他跟组员合作得并不愉快,且每天都处在随时赴死的危险境地。导演在此处的氛围渲染上做得十分到位。每次拆弹,最让人紧张的不是那个随时会爆炸的玩意,而是周边站着的面无表情的当地居民。
在美国大兵看来,自己是在保护他们的安全,但当地人眼里却丝毫未对“保护神”透露一点点情绪:麻木和肃杀反而更像随时会出手引爆炸弹的恐怖分子——这种充满张力和悖论的画面叙事能给人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深刻反思。
点评 这种纪录片式画面的渲染也能令大部分美国人看得“身临其境”,为前线的亲友“撕心裂肺”,感佩其伟大行为。就此来说,《拆弹部队》相当主旋律,大美国意识贯彻首尾;但在其他人看来,这更像一部意识形态严重的霸权主义电影。为什么大兵们舍生忘死的英雄行为,在被救助的人眼中,却是恨不得他们去死?虽然在美国一路披荆斩棘,被誉为最伟大的电影,但该片在第65届威尼斯上的惨淡遭遇足以说明:外国人包括欧洲人对此片完全不感冒!
拆字诀二:立场
不怕叙事烂 只要多拍政府马屁
《拆弹部队》在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上相当混乱。叙事上,前30分钟偏向纪录片,你要熬到想睡觉时才能看到剧情的真正开端。前30分钟里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唯一的起伏——沙漠狙击战像是天外飞来一笔,对整个故事可有可无。拆弹手变成狙击手、一会儿无比强悍一会儿突变白痴的恐怖分子狙击手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男主角的性格塑造更复杂到令人捉摸不透。他可以漠视队友死伤,却能为了一个伊拉克小孩深入险境追查恐怖分子;明明开头打着“好战如吸毒的”标志,最后大兵返美后,面对娇妻幼儿的平淡生活却忍受不了,选择返回战场……导演用意是说大兵觉得相较平淡温馨的生活,战场上的日子更有意义。但在观者看来,却将一部反战电影变成征兵广告,号召更多美国男人加入大兵行列——这或许是女性导演作品的最大弊端——主题容易走向混乱。
点评 有网友评论,小布什应代替编剧上台领取《拆弹部队》的最佳影片奖项,因为这个打着强烈“马屁”标签的结尾完全冲着前小布什政府拍去的(伊战在小布什任期内打响)!
拆字诀三:策略
标榜“艺术” 拉虎皮扯大旗
《拆弹部队》的胜利也是整个剧组在后期冲奥宣传策略上的胜利。先是标榜“艺术片”气质,在制片人给奥斯卡评委的那封著名电邮里,就赤裸裸坦白了心计:请一定支持“独立电影”的翘楚,再怎么着,也不能把票投给飘着铜臭味的商业大片不是?
“艺术大片”“独立电影的旗帜”,这样的包装让赌博公司都在开奖前两天不得不改写赔率,因为没人敢保证,向来清高的奥斯卡学院委员们能在这样的声势下,敢向《阿凡达》屈膝致敬?!
而电影之外,奥斯卡也讲究政治平衡。如果你以为程序公平就是真正的公平,未免太过天真。因为投票的那些人是固定的。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投票阶段就开始的倾向性票选也不是一次两次,最经典一次是《阿甘正传》打败《肖申克的救赎》,又或《莎翁情史》击败“大兵瑞恩”;只是《拆弹部队》更不靠谱而已。美国知名电影网站烂番茄的伟大电影排名中,《拆弹部队》竟超过了《卡萨布兰卡》。
点评 所以,不要迷恋奥斯卡,那只是个传说。颁奖礼一结束,就有影迷网上留言:原来奥斯卡也不过是中国的金鸡百花,潜规则很多。有影迷评价,提名的众多影片中,很多都比《拆弹部队》优秀,但美国现实和政治因素让这部加长版征兵广告成为“伟大的电影”。
打从入行就把目光瞄准“雄性世界”
《K—19寡妇制造者》
《惊爆点》
《霹雳蓝天使》
《血尸夜》
搜索华尔兹:与邬君梅关系最密切的9个人(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