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确实是一部压抑的电影。它的优点也正是这份压抑劲儿。之前还没有哪部战争电影以如此单纯的个人视角邀观众进入战争现场,亲身感受那份紧张。
这次奥斯卡的大赢家是《拆弹部队》,真实的“拆弹部队”在军队中肯定是精英,但让人总是感觉不够“提气”,如果说军队,最先提起来的还应当是突入敌境几千里的海军和空军部队,最好像《阿凡达》那样,打到若干光年外面的潘多拉星球上去。
《拆弹部队》确实是一部压抑的电影。它的优点也正是这份压抑劲儿。之前还没有哪部战争电影以如此单纯的个人视角邀观众进入战争现场,亲身感受那份紧张。它并没有刻意表现战争的刺激或是恐怖,因为主人公已经是专业人士,自信、麻木是他的“防弹衣”,但仍然无法阻挡那水银泄地般的紧张。片中最经典的镜头就是主人公回到美国,看到超市里层层叠叠的消费品,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当初我的事业狂夫人在狂忙一个月之后突然闲下来,在家中坐立不安,四处散布紧张气氛,我就推荐她看《拆弹部队》。
据很多同志们反映,《拆弹部队》很闷,没有看下去。一般人看战争片,就是冲着“打”去的,而《拆弹部队》看起来一点都不“打”。奥斯卡有一个“扮丑得奖”的传统,南非大美女查莉兹·塞隆拼命扮丑才能得奥斯卡奖,《拆弹部队》也可以算是一部扮“丑”的战争片。当然,《拆弹部队》应了美国时事的景儿,也是它获奖的重要原因。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打了10年仗,却没拍一部特别像样的这类题材电影,《拆弹部队》算是雪了耻。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拆弹部队》难看的,多数真正的军事迷都会乐在其中,因为它在军事细节上的处理还是很细致的,看上去很真实。实际上,相信导演毕格罗并不认为《拆弹部队》是一部“闷片”,她是乐在其中的。《拆弹部队》会吸引和毕格罗“主频”一致的人。不过这个“主频”非常诡异,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导演,三十年如一日地拍很“男性化”题材的电影,功劳苦劳疲劳汇成大写“L-O-V-E”。奥斯卡大叔看在眼里,怜在心上,只苦于没什么由头给她颁奖,《拆弹部队》一出,谁也拦不住“小金人”投入毕格罗的怀抱了。
这里插播一下《阿凡达》的评论。《阿凡达》真正的意义是在3D技术上有所突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部片子在剧情上做了很大妥协,新锐程度远逊《魔鬼终结者2》,而丰满程度比《泰坦尼克号》差出太远,总体艺术水平根本没法和《黑客帝国》或者《蝙蝠侠:黑骑士》相比,后两者都没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凭什么《阿凡达》能得?即使没有前妻横刀夺奖,奥斯卡也不会青睐“卡神”。
《拆弹部队》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成为“赢家”没什么可说,但是拿下6个奖,成为“大赢家”就有点夸张了。说实在的,那几个技术奖拿得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把这部电影“做大”只是“眼球经济”的需要而已。但是这部电影没有得到一个演员奖,也不能算“真大”,这就让本次奥斯卡的结果让人感到不那么兴奋。
除了毕格罗和卡梅隆的“前夫妻大对决”,其他的奖项比较分散,悬念也不是很大,话题效应比较小,而且也存在水平不高的问题。我最不满意的就是《飞屋环游记》得了最佳动画片。除了开头老夫妻的感情靠谱以外,这部片子后面完全是跑飞到南美洲了嘛,什么大坏人,什么狗,什么大鸟,完全是无厘头,论感人不如《玛丽和玛克斯》,论说理不如《鬼妈妈》,论创新不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怎么让它拿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