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媒体访谈的乐嘉形象超级时尚,“这是我平常出去玩的装扮。”乐嘉展示出语言和肢体动作方面的才能,各种学人说话,学小女生、学吵架,都惟妙惟肖。不过,仔细观察,乐嘉的“沉默”比“言说”更有力度。
乐嘉的沉默非常非常戏剧化,你看他在那吧啦吧啦说个不停,到了节骨眼的地方,突然沉默下来,三秒钟,四秒钟,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停顿”,再以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作为配合,营造出一股“暴风雨前的平静”之感。
第一次沉默,出现在他回答关于“有勇气了解自我”的问题时。
“我要说一个关于自卑的例子。”乐嘉说。之后,原本谈笑风生的他突然静了下来,表情都带上了一丝沉痛,几秒钟后,乐嘉开始讲述自己早年间与旧日女友的一段不愉快。
第二次沉默,则出现在他分析“真实的自我”时。“我要举一个例子。”说完,乐嘉低头沉默了一会,异常自然地将自己左耳上的耳环取了下来,然后又持续了一秒钟沉默,接着开始讲述关于这个耳环的故事,“有时候,放弃一点‘真实的自我’,是为了做‘更好的真实的自我’。”
在乐嘉的新书《本色》中,乐嘉称自己用“自剖”的方式,给读者讲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写一本回忆录”,足够真诚,可惜,他的书中并没有提到自己这种“突然沉默”的习惯源自何处,这或许是一个待解之谜。
“《非诚勿扰》已经翻篇了”
昨天下午,乐嘉在崇文书城举行签售会。在新闻发布环节,辩才无碍的乐嘉回答问题回答得很嗨,甚至一再表示“你们还有问题吗?”由于时间有限,本报选择了在活动之后对其进行专访。虽然在新书《本色》里写了很多《非诚勿扰》的段子,但乐嘉表示,今后不会再提。
记者:您在《本色》开篇就开宗明义,提到“历史中充满了误会和歪曲,甚至本人写的回忆录也不一定能保持客观,不一定足够真实。”您是不是觉得过往事件的记载和回忆都或多或少有些主观想象,就像《罗生门》那样?
乐嘉:我自己可以做到客观和真实,但别人不一定相信我的客观和真实。所以,我的书要采用这种“自剖”的写法,而不是传统的回忆录。大多数人在谈到某件事时,常常能保持客观,但谈到和别人的互动时,我就有理由怀疑其客观性。
记者:你为什么会在书中鄙视那些“观赏和羡慕别人的生活,而未想过自己去经历的人?”有些事情,大多数人不可能去“经历”。比如最近上映的《地心引力》,您会鄙视这部电影的粉丝吗?
乐嘉:你这问题有一点点钻牛角尖。我鄙视的是那些“一辈子看别人生活来代替自己生活”的人。有些人一辈子看旅游杂志,但永远不自己走出去,什么“没有钱没有时间”都是扯淡的话——现在有多少大学生没什么钱,靠勤工俭学,到处旅行。去西藏的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进藏,其实还是跟“行动不行动”有关。所谓的“观赏”,指的是那些看别人、意淫别人的生活,却不自己行动的人。
记者:书中提到你对于和陌生人合影的恐惧,看起来特别好玩。这个是不是和你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
乐嘉:拒绝了别人,有可能带来伤害,但是他们不会想到带来的麻烦。绝大多数人合影都是这样——(尖起嗓子学小女生)“就拍一张!”——那怎么可能?旁边全都是人。另外,她自己美美的和你拍,不管你状态丑不丑。我去哪里是个人自由,不想让人知道,但是现在有了微博,随手拍随手发,就很麻烦。至于“亲身经历”——你走在马路上,一个陌生人来跟你合影,你愿意吗?
记者:《非诚勿扰》有些小段子非常精彩,说完了吗?还有没什么掖着藏着?
乐嘉:《非诚勿扰》的段子这次已经说完了,以后不会再提。这故事已经翻篇了,跟我没关系了。
记者:你写的那个七日闭关的故事很有趣。
乐嘉:很多人,尤其是媒体,把“闭关”过于神化了。也有很多当事人神叨叨地故意显摆。其实,只要你能控制自己,不开电脑,不看电视,不开手机,不看书,家里面小黑屋关个七天,在家也能闭关。
记者:你说的“性格色彩中最重要的一门内功:洞见”,提出三个问题(你是谁?你在这里做什么?你到哪里去?),这好沉重,因为这三个问题都是所谓“哲学上的终极问题。
乐嘉:没错,这的确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但在哲学上,这些问题都不太好操作,“性格色彩”理论让它们变得好操作一些。至于我要传的“道”,就是关于人性方面,性格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