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月牙泉现二泉相映奇观
“二泉相映”奇观
3月份开始,举世著名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月牙泉外围的东北角低洼处出现了一片400多平方米的水域,与月牙泉相映成趣,不仅引得游客和附近的敦煌人惊叹不已,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这一变化意味着月牙泉水位几年来持续下降的尴尬局面终于得到了改观,平均水深达到1.05米左右,比去年同期上升29厘米——
月牙泉“二泉相映”奇观之谜底
水位回升
月牙泉现“二泉相映”奇观
“鸣沙山月牙泉又出现一个月牙泉了!”连日来,在酒泉和敦煌市区,一些市民争相传播着这样一条信息,月牙泉奇特景观的出现让不少当地人感到十分欣慰。
4月初的敦煌仍有丝丝寒意,但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旅游旺季到来之前的热闹气氛已经浓厚,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当地民众穿梭其中。
翻过横隔在月牙泉与景区管理处办公场所之间的沙山前哨,亭台楼阁之下,一改往日“消瘦”面庞的月牙泉让人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惊喜。而更为让人惊喜的,是月牙泉东北角的沙海中出现的一片水域,与月牙泉相映成趣。奇特景观引得不少游客驻足留影,一些游人称这片水域为月牙泉的“姊妹泉”。从小在月牙泉附近长大的杨家桥乡月牙泉村农民赵福祥显得特别兴奋:“月牙泉的水位每天都在上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二泉相映’的奇特景观,太不可思议了!”
近前观察,这片水域所处位置低洼,距月牙泉围栏20多米,水面纯净,清澈见底,周边两三米的沙砾湿漉漉的。月牙泉内的水量比往年明显增多,水域面积明显扩大。
据鸣沙山月牙泉风景管理处资料保护室主任王晓雷介绍,月牙泉水位目前已出现较大幅度回升,3月30日的水位海拔达到1133.425米,比去年9月4日的最高水位高出14.5厘米,是近年来的最高水位。新的这片水域出现在3月27日左右,由地下水渗透而成,面积约400平方米,“二泉相映”的景象在以前很少出现。
过量采水
古泉曾遭致命伤痛
之称,清代始称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的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沙山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广布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由五色沙堆砌的沙山柔软平滑,人马践坠、经宿复初;游人乘沙滑行,发出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鸣沙山由此得名。处于鸣沙山怀抱之中的月牙泉,因形似弯月而得名,形成时间距今有1.2万多年,古称沙井;又因泉中长有“铁背鱼”、“七星草”等名贵中草药而有“药泉”。此泉自古以来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泉外草木丛生,庙宇晖映,因而素有“月泉晓澈”之称。上世纪60年代前,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亩,平均水深8米左右,周围共有庙宇200多间,盛况空前。
鸣沙山、月牙泉这对“孪生姐妹”“沙泉共处、沙水共生”的独特奇观,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寻幽探胜的人。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月牙泉原有的200多间庙宇和亭台楼阁无一幸存地遭受人为毁灭;加之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月牙泉水位下降,史料记载和当地一些老人回忆中的月牙泉盛况便一去不返,“水域缩减、水位下降、草木衰竭、庙宇毁坏”成了她的真实写照。从此以后几十年中,月牙泉的水域面积缩减到8亩,平均水深下降到1米,1999年还曾经出现过湖底暴露的严重情况。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专家和兰州水文地质中心专家专程进行调查后认为:月牙泉水位下降、水环境退化的原因是人为所致。据记者了解,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接受盆地地下水的补充,距其3.5公里处的dang河是其唯一的水量补给来源。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当地工农业用水所需,当地dang河上游修建水库,兴建干渠,致使下游河床断流,地表水入渗地下水量减少,月牙泉的地下水补给量亏缺。此外,为了满足当地农田灌溉用水所需,dang河流域先后开挖机井1200多眼,青海石油管理局每年要提取地下水约7000万立方米,地下水采用量超出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水利部门提出的年最大提引地下水限额的40%。除了局部环境因素影响外,月牙泉水位下降与整个敦煌市甚至周边地带的环境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绿洲面积急剧萎缩,生态环境失衡、地下水位下降,30年来,敦煌绿洲地下水位下降了10米以上。双管齐下
“应急治理”效果显现
就如何合理地对月牙泉进行保护和利用,敦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花费了大量心血。1985年至1987年,敦煌市在景区下游修建了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力图通过人工引流注水来缓解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局面。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试用半年以后,正如当地老百姓所说的“井水不犯河水”,由于水温等因素的影响,采取人工注水之后,月牙泉水面出现了浑浊现象。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官员当即决定停止人工注水这一拯救方式,同时意识到,探寻水位下降的真正缘由并科学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此后,敦煌市政府多次聘请专家进行科学研究论证,对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管理和保护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一套保证月牙泉近期不断流的应急拯救方案和“引哈济dang”的治本拯救方案先后出炉。
1997年,敦煌市委托原地矿部水勘院兰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对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开展地质调查,提出了《甘肃敦煌月牙泉的成因及地质环境恶化综合治理报告》。1998年,原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将月牙泉列为重点钻探勘察项目,共钻孔五眼,总进尺1000多米,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资料。在钻探的基础上,兰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9年5月至8月在鸣沙山周边选址,开展回灌补水试验,经81天的回灌,共灌水80多万立方米,月牙泉水位提高了24厘米。回灌补水的成功为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兰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随后提出《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湖水位下降应急治理方案》,经多次修改完善后上报立项。
据了解,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概算总投资3715万元,目的是在尽量保持月牙泉自然风景区原貌(地形地貌、泉湖区地质结构、泉湖水水位和矿化度等)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回灌措施等隐蔽工程,在应急和治本过渡期内,保持和恢复月牙泉的水位。该项工程主要由供水工程、输水工程、水处理工程、渗水工程四大系统组成,通过dang河干渠引水、输水,把处理后的水渗入月牙泉周边地下,局部抬高月牙泉周边地下水,继而通过自然渗漏补给到月牙泉。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主任马生凯介绍,工程自2007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敦煌市领导多次亲临施工一线,现场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争取资金。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抽调22名职工吃住在工地,严把施工质量,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沿敦月(敦煌市区至月牙泉)公路前行,从敦煌山庄北侧一条便道向西南方向前行约10公里,鸣沙山脚下、dang河干渠南侧几十米的一块平地上,2座巨大的圆柱体混凝土建筑并排拔地而起,另有几座巨大的水池散布于此处,数十名建筑工人正在这里紧张施工,这处工地便是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现场。
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月牙泉出现“二泉相映”奇特景观的主要原因就是应急治理工程起到了效果。马生凯说,目前,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供水工程、输水工程和渗水工程已基本完工,工程局部投入使用后效果明显。
渗水场自3月12日开始供水后,观测数据显示,月牙泉水位从14日开始发生变化,从16日开始每天以3.3厘米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3月30日上午9时已增长了51厘米,与去年9月份的最高水位相比,上升了14.5厘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9厘米。马生凯高兴地告诉记者,应急工程预计在5月份全面完工。届时,月牙泉将会重现昔日碧波荡漾的胜景。
记者了解到,应急工程局部工程投入使用后,月牙泉“起死回生”。但月牙泉地下水位上升、“二泉相映”奇特景观的出现,也与敦煌市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来,敦煌市按照“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的思路,在农业用水方面推进滴灌、管灌和喷灌等节水措施,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实行用水器具改造、价格杠杆限制等措施。尤其是在2007年,敦煌全面“关井压田”,严格落实了“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的“三禁”措施,压减耕地1万多亩,关闭月牙泉周边的机井129眼。“节水保卫战”初战告捷,月牙泉周边地带的地下水得到了补充。
“引哈济dang”
改善敦煌生态的治本之术
就彻底根治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途径,马生凯说:“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只是应急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解决水位下降的根本措施是敦煌地区整体环境改善和地下水位上升,‘引哈济dang’工程就是从根本上改善敦煌生态、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马生凯所说的“引哈济dang”工程,即将发源于青海省野牛背山及夭果吐乌兰山脉的大哈尔腾河的水引入敦煌市境内的“母亲河”dang河。早在上世纪50年代,敦煌县政府就提出了“引哈济dang”工程的初步设想,并委托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对工程进行了踏勘选址。2003年5月,酒泉市成立“引哈济dang”调水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争取立项,敦煌市全力配合工程专家组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工程环境评价大纲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引哈济dang工程调水区可调水量专题论证报告》、《引哈济dang项目地质勘察报告》等5个专题报告已通过省级评审,《甘肃省引哈济dang跨流域调水水资源配置任务书》已得到水利部批复,省政府已将“引哈济dang”工程项目列入全省“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规划,并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末开工建设”。目前,“引哈济dang”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引哈济dang”工程计划投资3900万元。该工程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从哈尔腾河向dang河引水1.2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敦煌将合理调配境内的所有水资源,三分之一用于经济发展,三分之一用于城乡居民生活,三分之一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敦煌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从而彻底拯救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