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最时髦
这次采访釜山亚运会,我有这样一个感受:汉语是韩国最时髦、最受人欢迎的一种外语。
采访此次亚运会有七八百中国记者,可是能讲英语的人却不多。而韩国人英语普遍很 差,中国记者与其交流非常困难。此时要是能碰到一个会讲汉语的韩国人,真是谢天谢地。组委会为了照顾中国记者,在主新闻中心以及各个赛场分新闻中心一般都配有一至两个会讲汉语的志愿者,但这显然太少了。
走在马路上,或者乘班车坐地铁,我发现一些韩国人都能说上几句中国话,比如“再见”、“你好”和“谢谢”等。我从宾馆到新闻中心经常坐班车,与那几位司机师傅也混熟了,每次上车,我不是用英语说“HOWAREYOU?”,下车也不说“BYEBYE”,而是用汉语说“你好”和“再见”,没想到这几位常拉我的司机师傅汉语学得挺快,以后每次见了我就用汉语“你好”和“再见”打招呼。
在韩国,一些综合性大学汉语是热门专业,釜山大学就设置了汉语专业。如今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与韩国的经济往来非常频繁,精通汉语的韩国人能够谋求到一份薪水很不错的职业。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学习汉语。
在釜山的车站、机场、地铁和商店都同时标有汉字,韩国人大都要起两个名字,一个是母语,另一个就是中文。由此看来,古老的中国文化在韩国根深蒂固,汉语在韩国受欢迎就不奇怪了。(劳步)
釜山夜未眠
这几天釜山市的天气开始转凉,即使中午阳光普照,釜山港口海风习习,还是令人感觉阵阵凉意。
这里的气温到了晚上可以降到10℃以下,这样的气温对韩国人来说或许没什么,可是对我们这群生活在南方的记者来说已经是种“考验”,中午出外采访时,都得穿着厚厚的夹克。
可是釜山市的夜晚,尤其是海云台这个旅游区,完全不受天气转凉的影响,夜晚的生活依旧多姿多彩;街上的餐馆挑灯营业,人群来来往往,车子“横冲直撞”,感觉这是个不眠的城市。
我想是习惯问题吧!我是个不到凌晨三、四点不上床的夜猫子,所以釜山的夜,我看的比一般人多。
有几个夜晚,与同行在工作完毕后(釜山时间约凌晨一点多),到酒店附近的餐馆吃晚餐,这个时间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宵夜,可是对我们采访亚运会的记者来说,这的确是我们一天最重要也最安稳的一餐。
这个时间除了餐馆灯光通明之外,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到了凌晨两、三点仍在营业的发廊,我们很奇怪,在这个应该睡觉的时间,竟然还有人要理发。我不知道这个清晨的顾客,做完头发后有什么节目,是回家睡觉吗?还是为新的一天刻意打扮?
还有,街口的花店也开着,虽然卖的不知是昨日的残花还是刚运到的鲜花,不过在那个睡意朦胧的时刻,女生也不会那么计较,如果有个男生肯在那个时间上街买花送她,我想她将感动更甚于一切。
还有,还有……还有,还有,我们酒店后面的海云台海滩,这个釜山市的旅游景点,我们无缘在日间拜访,只能在夜里偷窥它神秘的一面。
如果你以为清晨的海滩一定是一片静,海浪拍岸的声音特别响,那你就错了。
海云台海滩的夜晚并不寂寞,那怕是天气转凉,弄潮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
釜山市是个不眠的城市,这里的人们晚上都不睡觉。(潘希玉)
赶车一族
在国内,由于住在报社附近,绝无奔波之苦。但到了釜山,却屡屡因为交通问题而焦头烂额。
刚来釜山时住在一个叫东莱的地方,从地图上看离新闻中心不算远,但坐地铁居然要一个多小时。于是搬到了离新闻中心只有三站路的地方,这样即使晚上没地铁,打的也用不了几个钱。
真正头疼的是到距釜山百多公里的各个赛场,比如昌源、马山、蔚山、梁山。新闻中心有定时去这些地方的班车,所以去基本不成问题,但回来问题可就大了。很多时候比赛打完都9点多了,要等到晚上10点才能等到回新闻中心的班车,11点多回来写稿,不少报纸都已截稿了。8日晚上7点的中日国奥之战吸引了大批记者,4点半新闻中心有一趟车去马山,结果发车时才发现黑压压聚集了六七十名中日记者。大巴显然坐不下,于是临时增派一辆。晚上9点多,大批中国记者在马山体育场外等候班车,但等到9点半班车还没来,于是大家结伴打的回釜山,车费AA制。有人本来还想再等10点钟的班车,但一想到万一等不到就得单独打的更不划算,于是赶忙挤上的士。四个人挤一辆的士,居然还有不少人硬是在路上敲出了两千多字的稿子。
回到釜山,记者们一碰头啼笑皆非:有的车费只要6万韩元,有的却要了10万韩元。一位记者算账:“今晚打的花了2万5千,合人民币180元,我今天写两条稿子稿费才80元,另100元自掏了。”
9日的中日女足之战在昌源进行,比赛于晚上7点钟打完,由于下一班回去的班车在7点15分,所以记者们赛后赶紧围住马良行采访,马良行也知道记者的苦衷,说话都简单明了。后来马良行应记者要求去叫队员高宏霞出来接受采访,这时就有记者先跑了。剩下的记者有的想跑,但被其他人叫住:“人家队员都叫出来了,我们自己能跑吗?”二三十名中国记者,坚持到最后采访高宏霞的包括笔者在内只剩五六人。不过对高宏霞的采访也很短,不到三分钟,好歹大家都在班车即将启动时挤了上去。真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