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大别山连绵群峰中的一个穷山村走出来,最终成长为一个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许多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但是笔者在这里要记述的,却是许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许世友未到10岁的时候,劳累一生的父亲,因不堪一家的生活重负而得了痨病,如同一盏燃尽的油灯再也发不出光了。临终时,许世友的父亲让妻子把儿女叫到床前,叮嘱说:“孩子,你们记着,你娘为养大你们吃尽了苦,你们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娘。如不这样做,九泉之下我也不会安宁的。”许世友将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父亲过世后,许世友的母亲为了孩子更加辛勤劳动。一天,许世友从山上打野菜回家晚了,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他望着面容憔悴的母亲,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心疼地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
英雄少年,血气方刚。许世友16岁那年,由于经常练武,会点功夫,又爱打抱不平,免不了“惹是生非”。一次,地主李静轩的儿子仗势欺负他大哥,两人便扭打起来。许世友赶到跟前,一气之下给了李静轩儿子两拳,不料李静轩儿子不堪一击,摔在地上,头正巧碰到石头上,险些丧命。这下可惹下大祸。李静轩勾结官府到处追捕许世友,无奈,许世友只好四处躲藏,流浪度日。一年后的一个晚上,日夜思念母亲的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母亲见到自己最疼爱的三儿子,热泪滚滚,忙把他拢到怀里。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娘抚摸着许世友乱蓬蓬的头发说:“只要你能活着回来,娘吃多大的苦也心甘。”
1926年秋,许世友加入了中国共产dang。在中国共产dang的领导下,他率领农民自卫队参加了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参与组建大别山第一支工农红军。
许世友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在拉锯战中,敌人曾几次抄了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到处流浪。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在福田河偶然碰到了母亲。看到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母亲和妹妹正在沿街乞讨,许世友难过得泪如泉涌,他一下子跪在母亲的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这年3月的一天,许世友的大儿子里伢从河南老家找他来了。晚上,许世友处理完公务,和儿子里伢唠起了家常,问得最多的便是里伢的奶奶。出生入死,驰骋疆场数十年的许世友,从来没有像此刻思乡心切,他的每一句问话都充满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不久,许世友便接来了年迈的母亲。当里伢扶着奶奶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许世友却如雕塑般地“定”住了:他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都快掉完了,腰身也弯曲了,走路也有点不稳。岁月无情,饱经风霜的母亲老了……“娘!”突然,许世友当着军区数十名官兵的面,泪如泉涌,“扑通”跪在了地上。
“孩子,我终于见到你了!”母亲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双肩,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
将军和亲娘,孝子与慈母,就这样一个跪着,一个俯着身子。在场的官兵和将军的妻子田普无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勤劳惯了的许母,在泉城住了不到一个月,便住不下去了。无奈,许世友只好让儿子许光把老人家送回老家。母子这一别又是八年。1959年春天,许世友思母心切,便向军区其他领导请了假,启程返家了。
许世友回到家,见母亲的门上挂着锁。乡亲们告诉他,母亲到外面砍柴去了。正说着,许母从对面的山坡上慢慢地走过来,背上背着一捆柴草。许世友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
“快起来,快起来,这么多乡亲都看着你呢,现在是新社会了,谁家还兴跪?”
“娘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起来。”
“你说,娘答应。”
“以后再也不要到山上去砍柴了,用我给您寄的钱,买柴烧就行了。”
“娘不是没柴烧,是闲不住。好,娘答应,再也不砍柴了。”
许世友在家住了三天,临走时,再次央求母亲同他一起去城市。母亲还是那句老话:“清闲的日子我过不惯,我在家挺好。”在以后的岁月里,许世友除给母亲寄钱外,还委托大队dang支部找了一名女孩照顾母亲。尽管如此,许世友仍不放心,又把在部队工作的长子许光调回新县老家,服侍奶奶。
1985年10月22日,一颗耀眼的将星殒落了。按照许世友生前的遗愿,“将军墓”安排在许母坟旁。许世友认为,生前未能报答母恩,九泉之下也一定要陪伴着母亲。如今,两个墓穴,并列在高高的黄毛尖山山下。
《文史春秋》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