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大于弊.急需资料
參考答案:援助贫困大学生的话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高考、开学、暑假的前前后后,相关的报道屡见于报端、网站。这种关注对促进政府、学校对于解决问题的努力,唤起社会各界出钱出力援助家庭贫困的莘莘学子,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是,听高校的干部、教师讲,不足之处是深入学校了解情况,研究问题的少,话题多集中在物质层面。有些报道失诸肤浅甚至不够客观。
大学生因家贫而困难的问题存在已久。当今社会各界的成功者,高校领导、专家教授中不乏当年的贫困大学生。远的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恢复高考后的十来年中,全靠助学金维持大学生活,为节省路费一两年不回家的学生并不鲜见。当时没人去报道。一来彼时社会贫富差距没那么大,读大学不收费,十几、二十元的助学金就可以兜底。二来大学校园里中国知识分子安贫乐道、淡泊明志的传统也很起作用。大学里以勤俭为荣,以奢华为耻。穷且益坚,刻苦读书深受人们的赞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帮助、接济很普遍,算不得什么新闻。现在老学长们还常常笑谈当年“大肚汉”们接受女同学粮票的故事。那时的大学里没人炫耀物质生活上的优越,更没人用父母几个月节省下的生活费去买名牌运动鞋或搭伙吃麻辣火锅。谁都明白“大学生不应该比过去,比现在,而应该比将来”的道理。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少见。
也许有人说,现在早已告别物质匮乏年代,再强调安贫守志没有什么号召力。那么笔者反问,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发达国家,大学生无论家庭贫富一律强调自立,不靠父母靠自己,与上述观点不是很相似么?这都是先进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年轻人(无论家庭贫富)的成长。
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放松对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的物质援助。但是我要说援助他们不是学校一家的事。社会各界首先是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前不久卸任的张保庆同志就曾直言批评几个省的助学贷款迟迟不落实。当然,高等院校也必须把这项工作扎实抓好。抓实就是充分调动、吸纳各方资源,做好贫困生的费用减免和贷款发放工作;抓好就是不仅要保证贫困生的温饱,还要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像中国农业大学那样,只要你考进门,我就要创造条件,无论家境贫富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具有同样出色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此乃大学之大爱也!
笔者在此也与传播界的同行们商榷,在报道大学贫困生问题时可否多谈谈大学精神,弘扬中国知识界心怀大志,勤奋刻苦的传统,不要把目光只聚焦在物质上。如果只是挖掘一些极端事例或制造贫困导致恶果的假新闻来吸引眼球,将会给贫困生的成长带来种种困扰。这种做法不也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贫困么?
它决不仅仅是贷三千五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问题,更给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上的援助
需要帮助的人其实非常之多,比如上不起学的小学生、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等,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相对来说,援助贫困大学生可以比做是一种短线投资,投入少,见效快,几年之后他们就是先进劳动力,是生产人口的中坚力量,收益预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