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策略为主题,思考再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应当作些什么?
參考答案:以大学生群体为例谈当代青年政治素质的培养
浅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是我党应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积极慎重地吸收优秀大学生入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情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在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上认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虽和平与发展,但充满着更为激烈的新一轮的竞争。我国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机遇,但可能受到外部敌对势力的阻挠。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和现代知识的共产党人,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石。
(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党的传统工作方式受到冲击
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高校在某种意义上是各种信息,包括“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心。这使党建工作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过去的自上而下以集中宣讲为主的党内学习等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党员的需求。传统的教育系统和手段面对挑战。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内学习教育活动兴趣不高,无不与此有关。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灌输给学生,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三)高教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教学组织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正在深入的高等教育改革突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随着学分制的逐步推行和后勤社会化,按班级、年级开展活动的传统组织形式日趋松散,导致学生的校园意识、班级概念淡化。学生社团等活动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场所和方式。
2.经济因素日趋突出。学生缴费上大学且学习费用逐渐增加,学生生活压力加大,导致物质利益的诱惑力增加。为谁而学和如何学习的问题摆到了学生面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3.毕业择业更为实际。学生毕业择业的市场化,使学生党员的就业也同样走向自主之路。如何使党员毕业生进入到社会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4.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导致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增加和交流范围的扩大。如何让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受到共产主义理想的熏陶健康成长,是高校党组织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目前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工作状况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认真研究面临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党建工作缺少有力的抓手和工作载体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基本上是由系党总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党员辅导员参与,形成院系和班级一条线的工作体系。但现在各种学生社团群体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使得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中思政与党建之间、学工部和团委(学生会)之间条块分割的缺陷进一步突出。分管副书记和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难以把学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学生工作部门作有机联系的思考和安排;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建缺乏指导和帮助。安排党员教师担任的学生入党联系人,有些工作不到位。
(三)党建内容不够明确,实际工作定位较低
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但现在学生党员的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定位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贫乏,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思想的交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
(四)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整体影响尚不明显
学生党员应该在群众和集体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党建在“进口”上把握较严,但有些学生入党后在群众和集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学生党组织的整体影响也不明显。在校园中活跃的各种群众性社团活动中,学生党组织的声音较为低沉,学生党员在各种学生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五)工作方式和观念陈旧,对培养现代型优秀人才思考不够
党组织应该吸引现代型的优秀人才入党。但部分党建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对主动适应社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抱有成见。他们的“优秀学生”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优秀、听老师话、朴实稳重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许多人不再把入党、提干等看作是自身发展的唯一选择。不少优秀大学生认为,只要勤奋刻苦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仍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培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六)考察重点把握不准,发展导向存在偏差,发展数量偏低
在校园生活中,较少有机会考验发展对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大学生入党的考察较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但考试成绩排名和生活小节上的要求与思想信仰不属于同一层面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党员身份对大学生的择业会有某些影响。现有学生党员比例过低产生了一个后果,即学生党员在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会应聘或被推荐到各级党政机关,而到新经济组织中去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少。
三、面向21世纪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推优、育优的体系
1.推优就是推选出各方面表现都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党组织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在校党委组织部和校团委主持下,形成团组织推优,党支部培养,党总支把关的工作体系。团支部定期组织讨论并向党支部提交推优名单,经过征求党内外群众及辅导员的意见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2.育优是工作的关键。推优选出的对象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不足。育优就是党组织以党员标准对他们严格要求和进行再教育,使他们能不断地进步,达到党员的标准。育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首先,建立一支以辅导员、入党联系人、党员教师为主的育优队伍。他们可以从各自的不同方面给入党积极分子以指导,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思想、专业及理论水平上不断提高。
其次,不断完善育优机制。可采取点面结合、多方位培养的方法。面上培养以党章学习小组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习党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写入党申请书、思想小结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入党动机,并联系实际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学院业余党校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参加院、系、班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接受实践的考验。
(二)辨证掌握入党条件
要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必须辨证地掌握学生党员的标准。长时期来,学生入党条件过严,但入党后缺乏持续培养手段。我们主张:(1)对学生的入党条件应抓住主流,不必等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完美后才发展入党。(2)重视入党后的持续教育培养,使他们将入党作为按党的要求奋斗终身的起点;(3)对学生党员要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学生工作中锻炼自己、示范他人、服务群众。
(三)充分重视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一,要切实抓好组织生活。过去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主题往往是发展工作,较少静心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这样学生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还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定期地进行有质量的组织生活,是提高学生党支部战斗力的基本保证。
第二,要在学生党员中树立良好的党风。现在学生党员中存在一团和气现象,很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通过对学生党员的培训以及对发展工作中有关问题的严格把关,逐渐扭转这一风气。
第三,要接受群众的监督。新生进校后,要把学生党员介绍给系里的广大师生,以便接受群众监督,也提醒学生党员时时记住自己是一名党员,在学习生活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首选于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国家发展的深刻了解。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知识,但按成才的要求还很不够。所以,在大学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高校要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规划,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内容的教学课程和专题讲座,更要发挥各自的爱国主义教育优势。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坚定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是趋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靠单一的课堂教育不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为谁学习,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橱窗、广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
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诸多因素、诸多矛盾交织发展的情况下,对人们产生较大冲击影响的国内或国际性、地区性的事件会不断发生。这些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重大事件,无一不牵涉着那些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素材。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这种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关注,是大学生有觉悟的表现。同时,如何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不可回避而又必须做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与爱国主义是贯通和统一的,改革开放是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脉所系,是爱国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六、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推动者,而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面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势,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一是要有爱国敬业之德。二是要有为人师表之行。三是要有与时俱进之品。四是有要尊爱学生之情。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特别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高校作为思想研究和政治教育的前沿,作为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基地,当前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校的各级领导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摆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新时期大学生,他们将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都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会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为祖国求学的拼搏奉献精神,是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头的职责,认识到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心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学校稳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认真对待。
重视和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强调的优良传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学校各级领导应该防止出现只抓教学、科研而忽视思想建设的倾向。
二、要重视“两课”教学,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牢固占领思想阵地
“两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发挥“两课”教学在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在建设中求提高,在改革中求发展,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不仅要有“两课”建设领导小组,特别要有“两课”建设规划,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切实解决“两课”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中国命运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动摇的长远大计,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础工程。学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结合教学实际,积极组织力量着重抓好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要面向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创造性地开辟新思路,在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上下真功夫,进一步提高邓小平理论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全面开展对学生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广大学生识大体,懂全局,深刻认识世界的形势和我国的国情,正确把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应有的行为规范、思想准则和成才取向,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校的各级组织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丰富多采、生动活泼、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各级党组织去落实。因此,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应当看到,当前高校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还普遍比较薄弱,党的基层组织还存在有软弱涣散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有些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常常会在实际工作中变得一手软,一手硬,甚至有些时候两手都软;另一方面,由于受上述思想的影响,我们有些高校在配备党的基层干部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致于造成高校的某些基层组织缺少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阻碍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对于高校来讲,要真正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关键还在基层。首先必须抓好院、系党委、党总支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规范党内生活,健全规章制度和议事规则,尽快扭转高校某些基层组织的领导只埋头搞教学、搞科研,而忽视学生思想教育的状况。
四、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新情况之一就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针对于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高等学校也并非世外桃园,它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受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不仅仅是临近毕业时才考虑分配和就业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一入学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并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就是要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就业的关系;此外,近年来在高校内时有发生大学生辍学、出走、甚至自杀等事件,本身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不扎实的具体体现。如此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学生思想实际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学生生活,广泛调研,了解学生的情绪,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化解学生思想上的各种矛盾。同时我们也更要注重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不掌握学生思想上的第一手材料,空谈思想教育,只会脱离实际,适得其反。
五、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归根结底关键还在于人,特别是要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工作队伍。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的专职政治辅导员将陆续退出现职岗位,培养新生的后备力量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困阻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必须首先配备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立起一套岗位培训机制。为了稳定这支队伍,学校还应尽可能地为他们的进修和深造创造条件,在其职务职称的评聘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并辅之以相应的激励竞争措施,不断地加强和充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从根本上为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构成一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体系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仅靠学生工作一线的专职政治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调动全校每一位教职工都来关心学生的思想教育。高校的教职工人人都应自觉主动地去实践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都应时刻想到用自己的工作和言行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学校上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按照“三育人”的目标和要求,积极引导,正确把握,通过扎实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同时,学校还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关心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让社会各界广泛配合学校,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还不能忽视学生家庭的作用,要鼓励和号召学生的父母及家人经常性地关心子女在校的学习及思想表现,做到与学校保持联系,互通有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