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上看到过一种乘凉的亭子,引山泉从亭檐流下,在四周形成一道水做的屏风,名叫自雨亭。好像唐朝时就有了,还是从罗马传过来的。我想知道一些自雨亭的更多资料。
參考答案:相关资料:
1)自雨亭在我国出现于唐代园林中,自雨亭即水流从屋檐流出的亭,《唐语林》记有:“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太平坊宅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这是古代以人工引水取凉之作。
2)唐朝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当时长安盛行胡乐、胡舞。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曹
氏一家都是谈琵琶的能手,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有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
啼番语两玲珑。”舞蹈有从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传来的胡旋舞、胡腾舞。婆罗门(今印度)曲,后来改名为
《霓裳羽衣曲》,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长安人在生活习惯上也颇受外来影响。譬如夏天
炎热,就建造凉殿或“自雨亭”(自动下雨的亭子)。唐玄宗的凉殿,殿的四角有水流泻下
来,形成一道水帘,水飞泻下来,殿里就感到凉爽。京兆尹(官职)王刊的宅子里有自雨亭,
每当暑热的夏天,雨水从屋檐上往四处飞流,住在亭子里,就会感到秋天一样凉爽。这种应
用水法的建筑,可能是模仿大秦国的。长安城还有一种缠腕的小袖服装,也是受到外来影响
而流行起来的。长安城中的饮食,受外来影响更多,如“胡饼”。当时汉人把我国西北部民
族(秦汉时多指匈奴)统称“胡”,故有“胡服”、“胡食”的说法。胡食种类有“毕罗”、
“烧饼”、“胡饼”等等,胡饼又叫“麻饼”,或叫“炉饼”,饼中可以加馅。唐代长安城
中盛行吃这种胡饼,唐代卖“毕罗”(抓饭)是以斤计算的,其中还要放蒜。长安城中又有
从波斯传来的“三勒酒”等等。
3)古人把亭子称为“亭戍”和“亭候”。亭子最早出现在周朝,它是为战争而建造的,是作为边防要地和岗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到秦汉时,“亭”就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组织的单位,曾有“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的说法。后来就出现了亭子的分类:郡、县、道内的亭子叫“都亭”;处于首都和各大城市主要街道上的亭子叫“街亭”;位居于城垣边门上的亭子叫“旗亭”;处于贸易市场里的亭子叫“市亭”;而在国境边上的亭子叫“边亭”;位于乡间道路上的叫“野亭”。亭子的发展走出了它的史治作用,逐步演变为供人们休息的场所。在《园治·亭》一书中记载道:“亭者,停也,所以发停息,流行也。”
亭子成为“风景”的年代应该是到西汉末年了。到了唐代和宋代,诗词的发展,亭子便成为文人们送别的场所。李白的“长亭更短亭”,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大量的诗文记下了文人们对于别离的无奈和酸楚。从这个角度看,亭子里写满了离人的泪雨和悲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