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习语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和英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习语蕴涵着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性.但由于两国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情况的不同,两国的文化也产生了诸多不同,造成了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很普遍,有时很鲜明,表现形式也很多.
1语用意义不同引起的文化差异
习语是群众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符号创造的,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个语言符号产生的联想不同,它的内涵也不相同.语言符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所共有的,即概念意义;另一层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并且只有在本民族范围内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即语用意义,包括它的文化意义.前者产生文化的相似,而后者产生文化的差异.
在汉语和英语中,"蝙蝠(bat)"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这与两国不同的民间传说有关.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如果说某人batty,意思是他(她)有些反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由于"蝠"同"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民间有许多图案采用蝙蝠以表示吉利.据民间传说,蝙蝠活到一千年会变成白色,头朝下吊在树干上,如果吃了这种蝙蝠的肉,就会长寿.这与中国人把春联中"福"字倒着贴表示"福到"有一定的联系.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