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北纬30度45分36秒-31度13分41秒,东经120度21分4秒-53分59秒。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全市总面积为1176.68平方公里(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市人民政府驻松陵镇。
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2.67万顷(合40.06万亩,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2.70%。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还有少量的灰土和堆叠土地。
吴江历史悠久。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县治设松陵,属苏州。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偏东地为吴江县。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复合为吴江县,隶属江苏都督府。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全县先后分设8个区、10个区、9个区、5个区。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共设23个乡,7个县属镇。1958年全县农村成立20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设3个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黎里镇与黎里乡合并,实行镇管村,全县共设7个镇,22个乡,1985年又有5个乡镇合并。自1987年起全县各乡陆续撤乡建镇。1992年撤县建市,设有18个镇,5个乡。至2004年全市全面完成撤乡建镇,共设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桃源、横扇、七都10个镇。
200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72186人,比上年增加2763人, 其中,男性人口384422人,女性人口38776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8%和50.2%。全市非农业居民231614人,全年出生4639人,出生率为6.0‰;死亡5937人,死亡率为7.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9‰。
吴江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总人口的99.82%,并有回、壮、满、苗、白、土、瑶、彝、畲等26个少数民族,约1558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0 .18%。
吴江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全市耕地面积 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子、油菜和蚕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莲藕、芡实、茭白等。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水面积2.6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太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虾。太湖白鱼、南美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塘鳢鱼、加州鲈鱼、鳜鱼、甲鱼等。吴江畜禽养殖颇具规模,近几年还逐步引进了鸵鸟、獭兔、肉鸽、梅花鹿等名特优新品。
吴江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杭州、北依苏州。市政府所在地松陵镇。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把吴江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联成一体。
公路方面: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上海-吴江-浙江-西藏)东西横穿吴江全境。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张家港-杭州)南北纵贯吴江全境。从吴江通过高速公路到上海只需45分钟,到杭州只需60分钟。所有镇2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30分钟内到达市区、过境车辆40分钟内离境。
航空方面: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54公里,距浦东机场86公里,距杭州萧山机场15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226公里。
海运方面:吴江距上海港140公里,距乍浦港100公里,距宁波港340公里,距张家港港口140公里。
铁路方面:北与京沪铁路苏州站22公里,南与嘉兴站40公里。
水运方面:沟通长江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年可通航500吨级船舶,可承担集装箱运输。东距上海港100公里,东西穿越吴江的太浦河连接黄浦江,全年可通航500吨级船舶。
吴江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5处。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气息的同里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尤以退思园的精巧构思、独特布局和绝伦神韵而名闻遐迩。退思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与“两堂三桥”(嘉荫堂、崇本堂和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融成一体,相得益彰。明清商业街、罗星洲、南国茶楼、珍珠塔和陈去病故居等都已成了同里景致的新亮点。同时吴江荟萃了盛泽先蚕祠、震泽慈云寺塔、黎里柳亚子故居、松陵垂虹桥遗址等一大批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吴江的古运河风光带、环太湖旅游圈和肖甸湖省级森林公园以其自然的优美景色和妩媚风光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回归自然的胜地。
古往今来,吴江大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据资料反映,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吴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鲜明的吴文化特色。吴江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蕴藏丰厚,尤以芦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挚朴实、曲调优美清新、乡土气息浓厚,在吴中独树一帜。流传的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流派纷繁,各呈千秋。吴江人主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仅用作调节口味,其中盘龙糕、闵饼、麦芽塌饼、熏豆、震泽黑豆腐干等都是吴江颇具特色的名吃名点。
全市农业围绕“做优粮油业、做美林木花卉业、做精蚕桑业、做大畜牧业、做特蔬菜业、做强水产业”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调整到40.5:59.5,制定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37项,建立并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1只,绿色农产品6只。农业利用外资迅速发展,全年利用外资项目45只,合同外资5850万美元。农村十件实事开始实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94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466台。
全市工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积极做大做强板块经济, 形成了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电子资讯三大支柱产业和“一镇一业”区域集群板块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0个产业集群之列;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10家,比上年增加25家;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吴江“亨通光缆”成功上市;产品调优、调新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已有注册商标1951只,知名、著名商标39只,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78只。200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新六大绸都之一,横扇镇被评为江苏省羊毛衫名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9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完成工业增加值1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0.13亿元,利润总额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6%和 18.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1%,私营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3.28亿元,增长 27.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112.2亿元, 利润总额1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2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9%,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迅猛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达49.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3%,增幅居苏州五(县)市之首。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2002年,全市完成三产增加值 86.91亿元,比上年增长 13.7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05%,吸纳全社会就业人员13.18万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 14.86%。全市拥有各类商品市场99家,超亿元的有8家,年交易额达184亿元,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年成交额达148亿元,在全国百强商品批发市场中排名第九位。市场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99.4%,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为 99.6%,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0.2个百分点。 旅游总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 18%,接待中外游客22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 1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 18.1%和 20%。 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5.19%和 15.23%。至年末,全市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8.9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已达27万户,主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5.1线。吴江宽带IP城域网建成开通,并覆盖全市各镇,电信因特网用户达3.99万户。 全年房产交易额7.4亿元,商品房开发面积达47.56万平方米,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共发放各类汽车牌照5169张,其中发放私车牌照3642张,分别比上年增长41.73%和 24.57%。
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全市“三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7%,其中出口32.83亿美元,进口40.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5%和108.1%。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达96.7%,比上年提高38.3个百分点。 在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29.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2%。至年末全市有4家企业列入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2 家企业列入全国出口企业200强,有4家企业列入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全年新增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62家,总数达195家,全市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为349家。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 259项,注册外资 1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62.9 %,其中增资 59项,注册外资1.6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 5.38亿美元,增长29.5%。全市新批项目中投资超千万美元的 26 项,比上年增长52.8%。投资行业进一步优化,除IT行业外,纺织、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吸引外资的热门领域,全年纺织行业引进项目83项,占全部项目的32%。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4603.9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640.6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1 %和97.2%。全年累计外派劳务人员272人,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共计765人。
全市金融部门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金融业务取得了可喜的增长。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00.11亿元,比年初增加91.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9.73亿元,比年初增加36.6亿元,人均储蓄额达19425元,比上年提高4730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23.5亿元,比年初增加90.55亿元,增量是去年的2.3倍,其中短期贷款余款150.15亿元,比年初增加46.25亿元,年末消费贷款余额27.6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26.2亿元,比年初增加16.54亿元,开具信用证余额2.97亿美元。年末不良贷款率为5.4%,比年初下降4.72个百分点。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086.8亿元、现金支出1186.2亿元,累计净投放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3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7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财产险给付6800万元,寿险给付686万元。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41.1亿元,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全年发送函件349万件,特快专递23.54万件,报刊2455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 1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 %。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289797户,比上年增加19808户,其中小灵通用户60433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50万户,比上年增长104.1%,年末电信因特网用户为46950户。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06元,比上年增加 296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605 元,比上年增加28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0元;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13.12 亿元,比年初增加21.60亿元,人均储蓄达1.47万元;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平方米,同比增长32.70%。劳动就业情况良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面实施,覆盖面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千人帮万人”、“春蕾助学”希望工程、局村挂钩扶持薄弱村等一系列活动,弱势人群基本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与上年持平。
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2002年共投入 12亿元,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松陵城区先后建成了3大景观广场,新辟了5大公共绿地,新增了一批园林绿化达标单位和住宅小区,并对22条主要道路、河道绿化带和松陵公园进行了全面改造;至年底,松陵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341.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2.46%,顺利通过了省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同时,还先后完成了市区部分路段的改造工程,完成了震桃公路、环太湖公路和 227省道至我菀坪段改建、苏嘉杭高速公路吴江互通接线、松陵至大观园莘塔段公路建设等工程,完成了220千伏盛泽目澜输变电建设工程,完成了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区一期工程;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吴江段已基本完成路基、桥梁等前期工程,5万吨级盛泽污水处理工程已进入运行,“西气东输”一期工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招入首届新生,总投资达9.22亿元的区域供水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各镇在积极配合支持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相继完成了一批镇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2002年,我市在松陵城区重点实施了街容路景、环境卫生、城郊结合部环境、路灯及交通秩序五大整治工程,城区市容市貌得到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年底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与此同时,各镇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工作,全市城镇综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002年,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果,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科技: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项,其中工业91项,农业89项。拥有民营科技企业62家,其中有4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1家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1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教育: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通过了省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验收,被国家教委确定为10个素质教育实验县(市)之一。全市小学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 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9.95%、99.11%;初中升高中比例为96.46%;普通高考录取率为84.7%。南京邮电学院吴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招入首届新生。
文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新品不断,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镇两级图书馆藏书量达63.8万册,在全国率先实现镇镇建成万册图书室,市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有线电视光缆全市联网,成为全省第三个有线电视联网市。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
卫生: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市一、二、三院得到改造,全市已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6个,床位数182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27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进一步巩固,同里镇通过国家卫生镇验收。
体育:市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并已成功承办了省运会体操竞赛项目。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市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全社会重视,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6.94万人,比上年减少 897人;全年出生4791人,计划生育率达 99.76%,出生率为 6.22‰;死亡 5622 人,死亡率为7.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8‰。
社会治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镇级综治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各项防范措施得到进一步深化,各工业小区安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全市18万外来人员中已有一半以上实现集中住宿,统一管理。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市;
●全国文化体育科技计划生育先进市;
●全国素质教育实验区和国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区;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全国农网改造先进集体;
●中国健康城市创建试点市;
●江苏省首批文明城市;
●江苏省双拥模范城;
●江苏省科普示范(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