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滔,男,浙江大学教授金滔
[1]
2001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法联合培养),师从陈国邦教授。2008年12月晋升教授,2010年3月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青年委员,现任中国制冷学会低温委员会委员,全国气体分离与液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热声制冷、低温传热、低温工程、气体液化与分离。
攻读博士期间,曾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进行联合培养。2001年至2003年在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7月作为引进人才回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工作至今,期间2007-2008年在美国国家高磁场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进行访问研究。
金滔教授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优秀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996年以来,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5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收录,且被SCI引用近50次。出版主编或合编教材4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作为主要成员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等科技成果奖,以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成果奖。2010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2007年8月25日,在第22届国际制冷大会上国际制冷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授予金滔教授卡皮查奖(Peter Kapitza Award),这是国际制冷学会授予低温物理领域青年学者的最高荣誉。金滔教授在国内较早从事热声学研究,与陈国邦教授一道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热声起振和消振过程中的滞后回路现象,并且在国内首次利用热声驱动脉管制冷这一完全无运动部件的新型低温制冷机达到120K以下的低温。为了表彰金滔教授取得的突出成就,国际制冷学会科技理事会给他颁发了此项殊荣,这也是我国学者第二次获此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