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1935),亦名问友、成文、东周、文育,号冬舟,襄阳东津湾人,幼年读私塾,爱学习,善思辨,9岁时能写了700字的文章。1922年,考入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1923年转入武汉共进中学。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曾作为湖北学联代表参加武汉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期间,受中共武汉地委派回襄阳发展国民党员,并组织鄂北第一个国民党小组。8月,受中共武汉地委委派同胡伊默、伍修权等人,赴苏联留学,由上海乘苏联煤船于11月上旬到达莫斯科,入中山大学。1926年受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担任俄文翻译。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为苏联莫斯科召开,潘作为指定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并任大会俄文翻译。不久,任中共中央驻苏联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秘书长,并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担任周恩来的翻译。年底奉命回国,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持中央宣传部日常工作,并担任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日报》及《布尔什维克》主编,为之撰写重要社论及文章。此间参与筹建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思想理论界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潘与王学文等作为“新思潮”派的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影响下,以《新思潮》杂志为阵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5月,同王学文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中国经济的性质》和《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等文章,认为当时的经济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的割建经济”,而这种封建经济“在全国经济的比重中占着极大的优势”,从而阐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得到李达、刘梦云等人赞同,同时,批判和驳斥以严灵峰和任曙为代表的“动力”派(即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夕,潘为李立三的得力助手,曾为之代写文章,对立三路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7月,中央决定把党、团、工会合并,成立中央总行动委员会,潘当选为委员。9月24日至28日,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1931年,王明反李立三,潘亦受到打击,被调离中央,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干事,做地下联络工作。 7月21日,因河北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在北平西交民巷附近文宣公寓秘密接头时被捕,因叛徒廖划平亲自参加审讯,乃承认共产党员身份并填表。被保释出狱后,为中共北京地下特科成员,先后在北京大学、冯庸大学任教,并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马列主义宣传。1932年,开始翻译马克思《资本论》,先后译出《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两个分册(约40万字),以潘冬舟署名分别于1932年8月和1933年1月由北平东亚书局出版发行,其与陈启修所译第一卷第一分册,同为《资本论》之最早中文译本。后主编《北平光明报》,因抨击时政,1933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4年2月,受地下党组织派遣,到武汉国民党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任张学良的机要秘书和教师,为张讲解《资本论》,并为党收集情报,曾将国民党“围剿”苏区的军事计划秘密交给北平地下党组织,以便转交中共中央军委。然因北平地下党组织机关遭破坏,该军事计划为国民党北平宪兵三团查获并电告蒋介石。蒋电令张学良将潘逮捕处决,张多方庇护。蒋十分恼火,亲自派人到武昌监督捕潘,于1935年春暗杀于武昌徐家棚。
1988年5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根据国家安全部意见,追认潘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