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书程丽群本报记者赵波
10月24日凌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场暴雨骤然袭来,让“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的气象会商顿时紧张起来。
“现在尽管有降雨,但我们预测发射窗口无降雨、无雷电,完全满足发射条件。”气象室主任王双平充满自信的回答,让领导和专家们揪紧的心放了下来。
下午18时05分,发射场无风、无雨、无雷电,一片宁静。一声令下,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腾空而起。
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气象保障人员经过艰苦奋战,终于为“嫦娥”远行提供了一个完美无缺的“零窗口”。
据专家介绍,西昌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起伏地带,发射场区又正好处于我国三大强雷暴区之一的西南雷区边缘,雷雨对流天气较多,对发射任务影响极大。
然而,受地月轨道关系限制,“嫦娥一号”发射的时间“窗口”要求非常苛刻,前后不过35分钟。其中,18时05分更是专家们看好的“零窗口”。
这个时刻的气象指标是否允许发射?一旦预报不准,火箭起飞将冒极大的风险。压力,顿时如千钧重担,向气象专家袭来。
然而,专家们胸有成竹。任务准备之初,他们就总结出了5种典型环流形势、10条预报指标,针对10月份发射场区的天气特点,开展了7个专题的研究,为这次发射任务量身定制了气象信息集成系统。
据王双平介绍,这套系统曾在10月10日卫星转场当天发挥了神奇作用。那天,气象预报是晚上下雨,白天晴,无降水。早上,雨还在下,火箭和卫星专家接连询问:“雨什么时候停?”气象预报人员打开便携式天气雷达,一番论证给出答案:“早上8点雨停!”8点刚过,雨果然停了!
今天,气象专家们观云测雨,洞察发射场区的风云变化,又打了一个漂亮仗。(本报西昌10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