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14时30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党委书记、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周旭和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做客新华网坐谈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图为访谈现场。新华网 郭小天 摄
“雪龙船”改造后能满足未来科考需求
10月6日下午,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员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党委书记魏文良回答网友改造后的雪龙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时说,“雪龙号,首先我们主要是从自动化程度上加以提高的;第二是从实验室重新布局和设备的更新;三是对通信导航设备的更新换代;第四是对队员在船上生活的空间和卧室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可以说雪龙船改造后是我国一个现代化的基地科学考察船。它的实验室功能可以满足我国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海洋和南极科学考察的需求。”
我国科考服装有较高科技含量
科考领队魏文良说,我国的科考服装有了较高的科技含量,现在科考队员们的服装应该说和国外考察队员在极地工作的服装没有差别。
魏文良说,队员的行装是完全给准备齐的,这套行装我们是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配备不同的服装。我说的不同行装是指越冬、渡夏和进入内陆冰盖的不同而配备不同的服装。内陆地区我们从饱暖等方面考虑很充分,一切行动最重要的就是饱暖,也就是说进入那个地区他所有的皮肤都不能外露,因为毕竟是在零下50度环境下工作,所以充分考虑透气性和饱暖性。有些东西我们是一次性的,比如鞋垫是一次性的,一天一换是要保证的。还有越冬的装束,越冬由于在南极待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越冬这套服装我们配备是比较齐的。还有渡夏的人员由于不在南极越冬并且不进入内陆冰盖,所以这套服装是满足渡夏的要求,所以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工作要求服装是不同的。
能通过严格训练的科考队员很荣幸
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周旭在回答网友科考队员都需要经过哪些训练和严格体检时说:不但是身体上,还有组织纪律、耐受力等方面的考察,很严格,最后能够通过的我觉得很荣幸。最后这15天去西藏的高原训练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身体条件的检查,看这个队员在平原的环境转移到高原的环境身体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适不适合在高原活动,因为我们要去的内陆是一个海拔4000米的高原环境,尤其在低温环境下就相当于西藏5000米的环境,而且在高原上从事体力工作也需要了解这个人的耐受能力或体力条件是不是允许。
二是对集体生活的训练,我们要每天在那里爬山、走路,看大家能不能适应集体的生活,队员来自各个部门,尤其我们做科研的自由散漫惯了,到了这种环境下能学到很多东西、也了解很多东西,知道在南极的环境下,在一个半军事的集体当中如何生存,如何和大家合作,这也是一个学习。
科考队员吃的不全是罐装食品 非常丰富
科考队员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在回答关于去南极吃的是否都是罐装食品时表示,“不全是罐装食品,我曾经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访过,我把他们的清单拿来数了一下,一共有300多项的副食品、蔬菜、食品,非常丰富。”
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补充说,我们无论叫航空餐还是叫快餐也好,我们所说的航空餐还不像我们乘坐飞机那么简单,我们的航空餐是非常丰富的,也是一个盒子装起来,大米、大虾、各种鱼经过冷冻、处理以后在特殊环境下微波炉一微就可以吃了,所以这些东西在保鲜、营养方面都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队员通过航空餐和特殊的饮料可以满足一天的能量需要。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