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艺术客厅”演艺运作部负责人周光祥眉头紧锁:“‘艺术客厅’开张两个月了,市场情况不太理想。”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国贸商品文化城的“艺术客厅”,由云南省文化厅及其下属艺术院团与金马源集团共同打造。“艺术客厅”汇聚了滇剧、京剧、话剧、花灯、杂技等剧种,每个剧团都有一个剧场,市民掏30元,就可任选一个剧场欣赏节目。但是,“除了包场,13个零售票点有的一天一张票都卖不出去,最多的一天也只能卖20多张。”周光祥说。
旨在展示传统文化、定位为大众消费的“艺术客厅”,为何遭遇尴尬?
“艺术客厅”9月10日正式开门迎客。“客厅”的开张,使得云南多个剧种院团从此有了固定演出场所,尤其是云南省花灯团和云南省杂技团,更是50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演出场所。
开张第一个月,所有剧团实行送票免费演出,除去休息日,几乎每个剧团在当月都演了20多场。剧团上下忙得不亦乐乎,一些一两年没机会上场的演员全上了。观众也高兴得不亦乐乎,尤其是昆明周边郊县农民,要么包车,要么转几道车,纷纷跑到国贸看花灯、滇戏。“离演出还差两小时,大门外就站满了人。天天都有因没票进不了场和保安吵架的。”“艺术客厅”一位工作人员说。
但是,从10月起实行卖票以来,“艺术客厅”观众骤减。“艺术客厅”的所有剧种票价,最贵的是话剧,60元,最便宜的是滇剧,20元。“尽管票价这么低,很多人还是不愿掏钱买票,除非单位包场。”云南省话剧团团长杨耀红说。
“我们给13个零售票点的要求是,至少每天要卖出一张票,但有的售票点连这个任务都完成不了。”周光祥说。
为保证上座率,有的剧团给每个职工下了推票任务,并和他们的工资挂钩。“可是,看戏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除了向亲朋好友推销,很难向别人开口。”一位演员抱怨说。
不要说售票,就是送票,也有不要的。“艺术客厅”曾给昆明一家知名外企送票,但这家外企最后只去了几个人。后来,再去送票,被对方委婉拒绝。“艺术客厅”又到一些学校上门送票,也被校方一句“没时间”给拒绝了。
而市民罗先生则干脆甩出“成本论”:“‘艺术客厅’不在城里,到国贸看场戏很麻烦,看戏的成本远不止20元、30元。而在家看中央台的戏曲频道,不增加任何成本。”
云南大学马列部教授金子强说:“在多种选择、多种信息的时代,新的强势媒体,改变了观众的审美口味,很多人可能就会觉得,花灯太土、滇剧太老、京剧太旧、交响乐太贵。”
看戏的算成本,而演戏成本,算起来也吓人。
云南省花灯团团长孙晋昆算了一笔账:每场演出的成本在7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演员的劳务费。而每场演出即使全部票卖出,也只能收入1500元。“我们演一场亏一场,演员再有热情,团里也贴不起。”孙晋昆说,“一开始我们每周可以演3场,但现在一周只敢演一场了。”
有业内人士尖锐指出:“这不是‘艺术客厅’的尴尬,而是剧团的尴尬。”
云南省文联在日前完成的《云南省滇剧、花灯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上写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滇剧、花灯跌入发展低谷,观众大量分流,城市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尤其滇剧,已濒临消失的危险。目前,除了春节期间下乡演出和完成政府指令性演出任务外,很少在城市剧场售票演出。由此成为了一些地方文化体制改革、改制的首选撤并对象。
调研组发现,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着“重歌舞轻戏剧”的现象。调研组在报告中说:“近年来,云南舞蹈艺术迅猛发展,为此,有的地方盲目跟风、攀比,急功近利,热衷于搞民族歌舞,不扶持作为本土文化根基的地方戏剧,甚至为了发展民族歌舞,不惜轻易撤消滇剧团、花灯团,使滇剧、花灯事业遭遇灭顶之灾,人为加速其消亡过程。”
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欣很着急:“让滇剧、花灯团体散伙,看似简单也省事,但培养一个演员需要多少年?打造一个有品牌的剧团需要多少年?撤掉一个剧团,一纸文件就可以了,可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文化根基消亡了,还怎么弘扬民族文化?”
当然,没有成熟的营销队伍,不懂市场运作,也成为了目前剧团尤其是滇剧团、花灯团、京剧团难以走向市场的原因。几个剧团的负责人都有类似感受——“现在最缺的就是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人才。”
对此,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认为,长期以来,剧团都是由国家养着,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同时淡化了其市场功能,现在要恢复市场功能,观念上的转变和实际中的困难就很多。
有趣的是,一边是“艺术客厅”售票的艰难,而另一边却出现了两个意外。
一个意外是,原本想增加城市文化氛围的“艺术客厅”,在农村的知名度,超过了城里。
“目前,农村地区对我们团的演出预订,比往年提前了好几个月。”云南省滇剧院副院长张勇说。
事实上,在云南农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农民们总会凑钱来请花灯团、滇剧院去唱灯、演戏。这两个团每年面向农村演出的场次,都是全省剧团中最多的。
另一个意外是“艺术客厅”进校园,效果意外的好。
省花灯团曾在云南个别高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很少有人知道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云南玉溪花灯就被收录其中。大学生打牌有句口头禅,“谁输了谁去看花灯”,他们把看花灯当做了一种折磨。
从9月起,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省文化厅联合推出舞台表演艺术鉴赏系列活动——“‘艺术客厅’进高校”,准备用3个月时间,为昆明地区10所高校免费演出31场,包括京剧、滇剧、花灯、民族歌舞、杂技、话剧、交响乐、民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刚开始,滇剧团、花灯团的人员都估计,肯定有学生中途退场,结果大出他们的意料。台下掌声不断。演出中演员还不断和同学们互动,讲解一些戏曲知识,还让他们上台学习穿针引线的表演动作,“学生把戏都看进去了”。“很多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意外。他们说,原以为花灯很老土,看了后才知道,花灯这么好看、时尚。”云南省花灯团团长孙晋昆说。
“文化传承的主体是青少年,青少年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民族民间文化在课堂上应该有一席之地。”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教授认为,文化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商品、产业的文化,它需要靠市场来维持;另一种文化是公益的,是要靠政府出钱来养着的,这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服务。文化传承,政府承担着很大责任,对文化的扶持,不能只靠赞助或是弄几场演出热闹一下就完了,政府应该在制度上为文化繁荣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