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至10月,全国各地的鸣虫爱好者都会齐聚到山东宁阳县一带收购蟋蟀。而冬天的北京,在朝阳区十里河华声天桥市场里,购买蝈蝈的市民更是人山人海。因为老北京人有数九寒天听蝈蝈叫的传统。”全国宠物服务业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袁伟介绍,“鸣虫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但一直以来专门从事养虫、玩虫的人都没有正式的岗位名称,直到今年8月中旬,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确定了其中的9个岗位名称。这就使得鸣虫产业更有望成为一个正式的行业。”
另外昨天,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伯光向记者透露,计划将在北京建立一个大型鸣虫养殖基地,该基地筹建资金将全部来自企业、个人,而目前有关基地的规模和具体地点还需进一步协商。
那么,北京人每年要消费多少只鸣虫?同时,每年京城鸣虫市场的交易额是多少?在全国的地位和占有的市场份额又如何?全国交易额最大的是哪个城市?我国独有的鸣虫是否会跨出国门、出口创汇?鸣虫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宠物培训办、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人员,以及北京养虫世家传人寇金宝、购买鸣虫的北京市民等。
蝈蝈大王兴衰 宫中技艺 京城独一份儿
“冬天市场上的鸣虫都是人工养殖的,而说到京城养殖蝈蝈最有名的就要数寇金宝了,他的手艺是由宫里传出来的。”全国宠物培训办副主任罗屹说。
昨天下午,记者在十里河华声天桥市场见到了“南城寇家”传人寇金宝,他说,“以前皇帝和王公大臣们都喜欢玩虫,清末时期有个叫‘李四爷’的人,是专门给宫里养鸣虫的。他只收了我父亲一个徒弟,后来我又从我父亲那里继承了这门手艺。”
一只蝈蝈卖上万元人民币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寇金宝养的蝈蝈个儿大、叫声好听,他的生意特别好,“我的手艺是北京独一份儿。冬天的时候,一个蝈蝈能卖100块钱,还有不少外国人也来我这儿买,卖给他们的价是100美元,而更好的蝈蝈能卖到上万元人民币。”
产业化迫使蝈蝈大王改行
然而寇金宝已有五六年没有养殖鸣虫(业内称为“份虫”),蝈蝈大王的祖传手艺在天津人的规模化养殖面前败下阵来,他说,“天津的鸣虫养殖已经形成产业化,蝈蝈才卖几块钱一只。而目前北京还没有规模化的鸣虫养殖基地。”现在他和别人合伙经营着一家鸣虫器具店,专卖蛐蛐罐和蝈蝈葫芦。
没有徒弟 手艺面临失传
另外,寇金宝向记者透露,“至今我还没有徒弟,如果这门手艺失传就太可惜了。我想收一个20多岁的学徒,可是年轻人都不想干这个。”
京城鸣虫市场 年交易额仅占全国1/40
目前北京鸣虫市场的现状如何?对此,罗屹介绍说,“北京的交易额只占全国总量的1/40,而全国鸣虫年交易额可达16亿元,也就是说,北京约4千万元。这只是最保守的估算,因为还有个人的交易量无法统计。”
冬季三天卖10万只蝈蝈
首都鸣虫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伯光说,“每年实际上只有7月一个月不卖虫,从8月至10月,也就是现在这个季节,正是秋虫交易的旺季,而11月至次年2月又是冬虫交易的旺季。”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冬季,北京地区每星期仅五、六、日三天就能卖十万只蝈蝈,平均一只为10元。”
2万北京人当玩虫一族
“十里河华声天桥市场鸣虫区共有地摊58个,商户40间,北京这样的市场还有官园、玉泉营等四五家,从事鸣虫销售的至少有两千人。而参与买卖的大概有两万人。”赵伯光表示。
卖虫多为山东、天津人
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蟋蟀5块钱一只,好点儿的10块。我今天4只虫子卖了1200块钱。而5块钱的虫子我一天能卖几箱,共有几百只。”
记者发现,卖虫的多是操着山东或天津口音的小姑娘。
买家绝大多数为北京人
市场中买虫的绝大多数为北京本地人,从十来岁的中学生到五六十岁的老人,难怪有人说,这儿是四合院之外最具北京特色的地方了。一位30多岁的顾客对记者说,“我从小就爱玩虫儿,但不是专门玩家,也不参加鸣虫擂台赛,只是自己图个乐儿,和邻居、朋友一起娱乐一下。我今天逛遍了所有的商户,一共买了20多只。”
●胜者为王败为寇
蟋蟀天生好斗,但是一旦失败一次就不敢再打,完全丧失斗志,所以输了的蟋蟀,就算再好也会立刻被主人扔掉。
●好蝈蝈能叫“国”字
好蝈蝈个儿要大,膀形宽、严、高、厚、长。好的蝈蝈能叫出“国”字,冬天好的能卖到1000元以上。
●蟋蟀参战前需静养
蟋蟀买回去之后不能立马参加战斗,首先要静养,再增加食里的营养成分,还要拿蟋蟀草引斗,让它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冲锋,什么情况下应该停止,聪明的蟋蟀1个星期就能学会。
●节选自《诗经·豳(bīn)风》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其中斯螽、莎鸡、蟋蟀都是鸣虫。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