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又名“促织”、“趋织”,在北方的俗名叫蛐蛐,善鸣、好斗的天性让斗蟋蟀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拉开,到宋代时大行天下。在民间渊源深远,曾一度是宫廷盛行的游戏,被视为高雅的玩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一篇《促织》,讲述的就是斗蟋蟀的奇事。想要斗蟋蟀,一定要捕捉到好的蟋蟀。
回忆童年,大人们总有一套细致的捕捉方式,有网罩、锥子等一套工具,而我们小孩子捕捉蟋蟀不像大人那样细致周到,只是带上几节竹管、火柴空盒或纸折的卷筒(均用来关放蟋蟀),就到处去搜捕,弄得一身泥土,灰头灰脸的。纸折的卷筒和火柴盒很容易轧扁,捉回来的蟋蟀都有断足折须的,但心里还是快活。
待到约好的斗蟋蟀之日,两只蟋蟀被置于瓦盆之中,或巨身修尾,青项金翅,或庞然雄伟,铜头铁额。孩子用猪鬃毛分别撩拨两虫之须,两虫被激怒了,遂相扑击,振奋作声。孩子们的小脑袋瓜不自觉地围成圈,扯开嗓子欢呼雀跃着,“加油”之声不绝于耳。
两只蟋蟀在盘中大打出手,腾跃而起,张眉伸须,相互咬啮,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决出胜负。虽说斗的是蟋蟀,但又何尝不是人在暗中较劲?胜者洋洋自得,顾盼自雄;输者颜面尽失,接连几天闷闷不乐,只望下次能捉到轻捷好斗者,一雪前耻。
随着年龄的增大,斗蟋蟀这款游戏也就慢慢退出了我们的游戏圈。不过,我们有时候还很怀念这款游戏。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网络游戏厂商还出品了《斗蟋蟀》这款休闲游戏,而人们自然也是玩得如火如荼。不为别的,就为了纪念那以天为庐、地为席、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