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90目录:图书,传记,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综合,
品牌:胡不归
基本信息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381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533628349
·条码:9787533628345
·版次:2002年3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胡适传记三种》的写作目的在于使国人了解胡适先生的人格、事业、著作、贡献,以及他的精神的思想学问。本书对推动传记文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适传记三种》一共收入了胡不归、毛子水、吴相湘这三位作者对胡适的有关传记。读者可以看到,他们所写的胡适传记,始终恪守“无征不信”的古训,师承胡适的衣钵,遵循胡适有关传记写作的教导,努力做到胡适所期待的“纪实传真的境界”,他们在字里行间还蕴涵着对胡适怀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明言的微妙感情,使人感到其恩师的可敬可亲。本书还收集了关于回忆胡适为人处世或为胡适辩解的文章,这些文章,记叙具体,语言朴实,虽只是一枝一叶,但其内涵,耐人咀嚼,值得深思。读来觉得亲切感人,真实可信。这不仅有助于对胡适人格思想的深入理解,为后人提供一面明晰的镜子,也为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页。此组文章与作者小传分别附录在其所作的传记之后,以供读者参照印证。
媒体推荐
序
为适之先生作传是件不容易的事。一个有名的史家恐怕也难写得好他的传记。因为:第一,适之先生的学术和思想是多方面的;第二,适之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是极其复杂而广泛的;第三,适之先生的传记材料太多,他自己既不曾写完自述,他的日记札记除《藏晖室札记》外,多不曾刊布,何人能替他写出精彩完备的传记?
那么我为什么又要“不自藏拙”呢?这也有几点原因:第一.我在各处教书的时候,一般青年总希望知道适之先生的生平,常要我讲点关于他的事迹,他们感觉很有兴趣。他们对他的
景仰心是引人寻味的..第二,我的朋友们都以为我和适之先生接近,希望我能搜集关于他的材料。罗尔纲先生就和我说过:“不归,将来你替适之先生做年谱。”我回答他:“这工作恐怕不是我能做的。”我当时还说了一句戏言:“尔纲,你给他写起居注吧!”因为那时尔纲住在他家里。但是我对适之先生的著作和生平.的确留意搜集。二十一年的冬天,我为修《安徽通志》的事到北平采辑材料。有一天,顾颉刚先生到大丰公寓来看我,见我正在作《胡适著作索引》,他大为赞成,可惜这工作后来搁下了。第三,包仲修(赉)先生于三个月前寄我一信,他这样说:“今年十二月十七日为适之先生五十诞辰。我辈对彼学术人格,备极仰止。而先生年来为国奔劳,翼护更多,去年有人作诗晋祝,弟嫌其过早,今庚五十足岁,我辈似宜有所表示。愿兄将大作《记胡适之先生》一文,重加整理,由我辈同学筹款付印,以作寿仪。如以为然,请速进行。为时无多,愈速愈佳。”我被他这一番怂恿,立即着手。我自秋间以来,白日为公家编纂《抗战建国大事年表》,只有夜间一点睡眠时间,抽出整理传稿,往往写到更深漏
尽,不知自止。说也奇怪,次日竞不觉疲劳。及至脱稿之日,病床数日,不能做事,但心境并不觉什么痛苦,独有两事颇感不安:一、本应将原稿寄给适之先生看过才可发表,但因时日离他的寿辰太迫近了,远寄重洋哪能来得及呢?二、他的传记岂止七八万字所能尽的,所集材料实在太少了。我为慎重起见,原稿曾请吴江冷、包仲修、高矜细、周莹、陈向平、程本海诸先生,替我细心校阅,我谢谢他们的热心指正。为了定这个书名,先后和朋友讨论过几十次,我们的目的在纪念适之先生五十大庆,使国人了解他伟大的人格、事业、著作、贡献,以及他的精深的思想学问。这册传记和年表不过作为将来写作正式传记年谱时的一种底稿材料而已。适之先生曾说:“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门。”粱任公先生也说:“研究历史的人在没有做历史之先,想训练自己做史的本领,最好是找一二名人的年谱来做。”我们学文史的人,正当修养训练做传记做年谱的兴趣和方法。适之先生是实验主义的哲学思想家,一定会赞成我这点“尝试”的精神。我希望适之先生给我改正错处。我还要感谢章希吕和柯莘麓先生暨冯致远夫妇,因为他们曾供给我许多材料。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于金华,绩溪不归胡传楷。
编辑推荐
《胡适传记三种》的写作目的在于使国人了解胡适先生的人格、事业、著作、贡献,以及他的精神的思想学问。本书对推动传记文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胡适之传
序
胡适之先生传
一家世
二生在上海
三少年时代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十七 他的生活
他的生活,大半花费在著作和应酬上。住北平的时候,一个老仆每天要去翻看他的案头日历背面的记事,好替他准备车辆回谢来客。有一次,我曾翻过他的日历,总是密密的预先排定许多应酬的节目。例如,讲演,证婚,宴会,会客,开会……这样烦琐的杂务,简直把他忙得无空工夫。但他有一个大长处,就是在车上能看书,出门之前能看书,应酬回家便能看书和著作。门口的汽车响了,知道他已回家,那知他已在书房写文章了。有几次,他叫我吃饭后不要马上就工作(那时我在他家帮忙标点和校对《楞伽宗考》),但他自己却在书房里著书。他对我说:
你刚吃过饭,不要就工作。到院子外面去散散步。我是有了这个习惯不要紧的。你们恐没有这个习惯。……
他的书房光线很充足,很静,很干净,有活动坐椅,有沙发,有电灯,有煤炉。书桌边有二三个书架,书房外五大间,陈列的中西文书籍有五十多个书架。卧室、餐室、会客室、客房、
厕所和洗浴间,也都有书。他的厕所,是西式抽水马桶,很干净,真可以洗苹果。马桶边放着几册书,一札纸,一枝铅笔。有一次,我发见他的厕所里一部稿子,书名《一日一首诗》,我翻了翻,有陆放翁等的绝句。原来是他每日上厕所时选的一册诗选,并有注释。他的利用光阴,也是他的习惯。民国三年七月十七日,他在康南耳大学读书时,有这样的一段日记:
有人赠我莎士比[亚]名剧《亨利第五》,全书三百八十余页,用薄纸印之,故全书仅广寸有半,长二寸,厚不及半寸(英度),取携最便,因以置衣囊中,平日不读之,惟于厕上及电车中读之,约一月而读毕,此亦利用废弃光阴之一法也。(《藏晖室札记》卷五)
“他的悟力极敏,你说上句他已懂到下旬了。”这是林语堂先生批评他的话。蔡元培先生说他“心灵手敏”。又说他“旧学校_密,而且新知深沉”。他是有“历史癖”的。处处不放松,时时肯留意。他的文字很多是在轮船上、火车上、旅馆中所做的。十七年四月,他和高梦先生等去游庐山,由牯岭将要起程上山的时候,忽见轿夫玩江西纸牌,引起他的注意,便买了一副来研究,果然发见有历史的价值。又如十年三月,北京国立学校为了索薪罢课,他即在此时草成《红楼梦考证》。
因为应酬多,替《大公报》写星期论文和写《独立评论》的稿子时,总是临时抱佛脚。有一次,在星期六的下午,两个会客室坐满了宾客,去了两位,又来了三位。直谈到三四点钟,客还禾去,他站起来说: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