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3.80目录:图书,传记,哲学家、思想家,东方,
品牌:曹虹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20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305038970
·条码:9787305038976
·版次:2002年5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简介
慧远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前期追随道安,其师生相契之缘素称弘道佳话,后入庐山建立东林寺,使之成为南方的一个佛学中心和学术渊薮。他极为敏锐而积极地利用当时佛教发展的条件,迎请精于阿毗昙学的僧伽提婆等外国学僧入山译经,还与北方鸠摩什法师书面交往,积极关注佛教东传过程中最前沿的理论课题,且对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及习俗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作出富于人格力量和理论深度的回应。其弘教业绩和思想探索代表了东晋后期佛教发展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步伐,其所倡导的念佛立誓实践也具有中国净土教发达的源头意义。慧远的思想、学养及人格的影响力颇为深广,甚至远达于朝鲜、日本等国。
作者简介
曹虹,1958年6月生,江苏南通人,1975年毕业于南通市第三中学,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于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主要著述和论文有《阳湖文派研究》、《洛阳伽蓝记释译》、《儒守诸书与佛教史籍》等。
媒体推荐
后记
在匆忙的人生中,我却因完成这部书稿而享用了颇为悠长的时间,这使我既惭愧又自得。
回想接手这个课题之初,我就深深地感到它的吸引力。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意识到自己与这个题目的距离。作为一个读中文系的人,我虽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与文学史的关涉颇感兴趣,但毕竟没有受到哲学或宗教学的系统训练,这大概注定了一种先天不足。在忽幽忽明的探索中,我却逐渐鼓起了拙者的勇气。诚然,哲学系的训练,易于使论述者在框架上达到高屋建瓴般的清晰,在条陈中发挥纲举目张的优长。但学术或是应该允许参与者的多种角度和多种背景的,某一方面的滞顿也许可以淡化某种流行的解释作风。事实上,我之所以会斗胆抱此信念,也是出于不得已。关于慧远这位传主,早有不止一部评传式的专著出版在先,各种哲学史也都有专章予以介绍,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及提供有新鲜感的内容,就成为我具体的追求目标。
为了这一预想的目标,我尽量用心地阅读原典,以期真切地理解古人随时随地的心意。操作这个题目期间,更换了两台电脑,迁徙过三个住处,如果说有什么一以贯之的铭心之处,便是获得了不少读书体悟之乐。这使我渐渐感到有能力较为自然地呈现传主的生命历程与思想脉络。所谓“自然”,旨在既能切合研究对象本身的肌理,又能挖掘其应有的历史意蕴。但我要走进的,毕竟是一代高僧的精神世界和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辛苦劳顿之感也是始终存在的。
在完成这部书稿的过程中,来自师友的敦勉及援助尤其令我难以忘怀。先师程千帆先生以及周勋初先生常常鼓励我作思想史方面的探索,对于本稿中若干提前刊载的章节,曾作过仔细的批阅;友人乎田昌司教授、巩本栋教授、周维培教授、蒋寅教授、程章灿教授等热忱地提供研究资料或信息,张学锋教授陪同寻访莲社影响日本的遗踪,外子伯伟在多方面给于了持久的理解和支持。
作为一套大型丛书中的一个作者,我得到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工作领导小组一再的宽限。这种不相促迫的气氛,在一般的丛书规划中可能是少见的。拙撰固不敢自居能事,然对此我也颇为感荷。
2001年4月1日记于适其适轩
编辑推荐
慧远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前期追随道安,其师生相契之缘素称弘道佳话,后入庐山建立东林寺,使之成为南方的一个佛学中心和学术渊薮。他极为敏锐而积极地利用当时佛教发展的条件,迎请精于阿毗昙学的僧伽提婆等外国学僧入山译经,还与北方鸠摩什法师书面交往,积极关注佛教东传过程中最前沿的理论课题,且对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及习俗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作出富于人格力量和理论深度的回应。其弘教业绩和思想探索代表了东晋后期佛教发展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步伐,其所倡导的念佛立誓实践也具有中国净土教发达的源头意义。慧远的思想、学养及人格的影响力颇为深广,甚至远达于朝鲜、日本等国。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第一章 从雁门到许洛
第二章 追随道安
第三章 庐山行
第四章 慧远教团及其周围
第五章 念佛立誓及其人文内涵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慧远在许洛的官学中研习中国传统学问,不久即以卓异的才智和学养而享誉于知识名流中间,以至“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焉”。
在慧远的学养结构中,早期的“博综六经,尤善《老》、《庄》”的阶段,对于他此后思想历程和生命方向的进一步展开,其意义不可忽略。
许洛地区既留存着东汉经学的流风余韵,同时又是魏晋玄学的发源中心,虽然几经战乱摧残,仍具某种儒道兼修的地缘条件。慧远在儒学上的修养,其值得注意的个人特色,首先是“博综六经”。这种“博综”型的学问风格,不同于专习一经者,有利于确立对学术全盘了解的姿态,克服固陋之蔽,但也可能难免某种“漫羡”之失。关于慧远对佛教理解所呈现的驳杂性,福永光司指出:“从慧远的文集来看,既可见对智度论(般若)的关心,又有对禅的关心,还有对律、念佛、阿毗昙的关心,然而所有这些呈现为以杂多的形态下平列地接受与理解”。如果这一判断是准确的话,那么他基于杂多的知识而构成的佛学系统,在“游心世典”时似已开始显露某种个人学术风格的端倪。
第二是对礼学敬恪精神的领悟。慧远后来在庐山对雷次宗、宗炳等人讲说《丧服经》,雷氏所著《丧服经义疏》就出于慧远所授。慧远擅长礼学也应奠基于早年积学时期。除了获得礼学的专门知识,慧远在人格上高度端整自律的风范,似与礼学的敬恪原则有所契合。《礼记·经解》将《礼》教的精神概括为“恭俭庄敬”四字,孔颖达释曰:《礼》以恭逊节俭齐庄敬慎为本,若人能恭敬节俭,是《礼》之教也。”慧远在佛教思想上最重要的建树之一是论沙门不敬王者,正如福永光司所指出的,敬礼问题“与儒家有本质上的关系,即属于广义的礼学范畴的问题”。他对礼学范畴的关心是从儒家经典开始的,这方面的特殊修养也成为他检讨佛教敬礼问题的知识背景。
由于战争险情的逼临,道安不得不遣散檀溪寺徒众。慧远开始了南行之旅。当他踏上江州境内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不无意外地把庐山当作了此行的目的地。作为一个决意悟道弘教的高僧,不期然地遇到了心魂的最佳栖息地,可以想象这份邂逅之缘是如何令人欣然!对于飘泊的旅人来说,最使身心释然的处所无过于家了;而“足以息心”的庐峰,对出家人慧远来说,也许无异于故乡的感觉。总之,慧远与庐山的这一场遭逢是历史性的,在人文地理的意义上,慧远的名字与庐山从此难分难解了。
一、南行背景
道安率领下的檀溪寺教团,利用襄阳处于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3.80